小国学网>故事>要不到的补偿

要不到的补偿

收录日期:2025-08-07 19:26:57  热度:9℃

有一对夫妻,婚姻关系出现了问题。要说是大问题也谈不上,丈夫发现妻子在恋爱最初,同时和另一个男人保持过一段交往。按理说,现在结婚已经好几年了,当时的事已是过眼云烟,但这件事最近才被翻出来,丈夫心里就有了疙瘩。最终他求助心理咨询,说不想离婚,但心里的不舒服总是难以平复。

“你说她怎么可以做出这种事呢?你说!”

他瞪着我,我们相对无言。怎么回答?这种问题不存在答案。陈年旧事本身没有改变的余地,只能谈对今天的影响。我问他是不是在担心妻子的人品,这种不信任倒是可以聊一聊。他说并没有,他不怀疑妻子现在的忠诚。

困扰他的似乎只是那件事,而非现实中的夫妻关系本身。

“你怎么看这件事呢?”他直冲冲地问我。

我愣了一下:“我?你想听我的什么看法?”

“随便什么看法都可以,就是你的第一感觉。她同时跟两个男人交往,遇到这种事你会怎么想?”他看到我反应不过来的样子,又启发式地追问了一句,“比如说,你觉得这两个男人很可笑吗?特别是那个后来的男人。”

后来的男人就是他,他在乎的是别人对他的看法。

“所以你想让我告诉你,你看起来可不可笑。”我说。

但我知道,我说什么其实都没用。我认为他在这件事里根本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他是被欺瞒的那一方,就算脚踏两只船是一个错误,犯错的也是他的妻子,跟他又有什么关系?但是他这么问,说明心里已经有一个答案了。哪怕我说“我发誓,一点都不可笑”,也起不到多大的安慰作用。

“你担心因为这件事,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我说出他心里的想法。他叹了一口气:“前面那个人,跟她是一个大学的。她的很多同学都知道他,而我是一个蒙在鼓里的备胎。天啊……我不敢想象,他们在怎么嘲笑我!我还陪她参加过好多次同学会。他们看我会是一个多么可笑的男人啊!”

“他們嘲笑你了吗?是怎么笑的?”

来访者皱了皱眉,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幼稚:“当然也不会是真的笑。笑都是在心里的,表面上还是很礼貌。心里越笑话,表面上就越礼貌。”

这种逻辑,听起来很无望。他设定了一个22条军规式的悖论:如果别人对他不礼貌,是看不起;如果别人对他保持礼貌,在他心里则是更大的看不起。他把自己按在了“被看不起”的位置上,无从挣脱。在他的逻辑里,这件事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事情已经发生了,怎么样都是看不起。

最诡异的地方在于,他也不希望陷入这样的困境。他努力想要解决,只是毫无可能。只能一遍一遍跟妻子争执。

“你当时怎么想的?你心里是不是不尊重我?”他一遍遍地问,妻子就只好一遍遍地道歉。他承认妻子百依百顺,为了补偿当初的不尊重。但补偿也只是让他更气恼。补偿越多,他越感觉到妻子的敷衍。“她知道我生气,不得不对我好一点,把我当小孩一样安抚。就像当年一样,她从来没把我看成一个值得尊重的男人。”这不是他想要的。

那又是一个悖论:“要怎么样,才是你想要的补偿呢?”

“我想要她发自内心地尊重我,而不是在我生气的时候,打发我吃个糖。”这个男人无助地说——只是他永远不可能得到这样的补偿了,因为他索要补偿的愿望,注定了这样的补偿不能如愿。他不希望妻子只是简单地安抚自己,但他同时也表现出需要被安抚的样子,这样无论妻子做什么,都变成“简单的安抚”。他用小孩子一样的气恼、自卑呼唤尊重,来解决“被当成小孩子对待”的问题。而正是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又把自己变回了当初的小孩子。

与其说“这件事”不能补偿,倒不如说是他需要“补偿”的心情不能补偿。那件事并没有困住他,而是他困住了那件事。越是补偿,越是不够。我想,世间大多无法弥补的创伤、无法遗忘的过去,大概都基于同样的逻辑。

猜你喜欢

  • 母亲,你是一株荞麦

    “其實,人这一辈子也是这样,谁还没有个三灾八难的,有了难事别硬碰,服个软低个头也就过去了,硬碰硬有什么好处。”那年,陪母亲一起去村边的田野散步。是初秋,天高云淡,万里无云,蔚蓝的苍穹下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金黄色麦田,无限地延伸到远方,金黄和蔚

  • 母亲的自行车

    我一直认为我们家挺富有的,我的同学、邻居小伙伴们,也这么看。证据是,我家有两辆自行车。纵向比较,略等于今日家有两部汽车,焉得不富?父亲的那辆,是英国货,蓝铃牌。听起来出身高贵,我见到时却已是锈迹斑斑,镀的那层克魯米已没影了。原是公家的,后来

  • 不让亲情提前散场

    寒假回老家,正赶上隔壁的王叔要卖房子。考虑到父母的老屋年久失修过于陈旧,我便打算将那套房子买下,留作父母养老之用。小弟家住本村,与父母仅有半里路之隔,这几年一直靠承包土地为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因为是给父母购买养老房,购房之前我想得先和他商

  • 母爱,如风随行

    回趟乡下,在巷子口遇见晒太阳的老人,他们看着我唤我妈的小名,老奶奶忘记了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连忙解释说不是不是,我是她女儿,老人只得感叹道,你们太像了。我跑回家和我妈说,又有人把我认成你了,我妈只会摇头说,哪里像呢?你比我胖,还没有气质。

  • 风中的母爱

    清明放假,回了一趟家,发现母亲的记性越来越不好了,心里一直有一种隐隐的忧伤。第二天早上,起床,发现母亲没在家,自行车也不在,我想,她肯定又去上街了吧。外面是呼啸的风,还夹着雨,想着母亲身体不好,还要逆风骑四五里的路,很着急,心里埋怨着母亲,

  • 大哥的爱

    我的大哥是一个极其平凡又普通的人,识字不多,话也少,但心地善良,从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可以看出身体虽然柔弱些,但骨子里有一股不屈的韧劲,在我们村是孝顺、勤劳、教育孩子“三出名”。大哥和大嫂结婚后,他们考虑到上有老下有小,暂时不要孩子,把全

  • 你是我生命的三分之二

    妹妹打电话过来说母亲所在的工厂裁员了,母亲正在待岗。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有跟母亲通过电话了,心里不禁万分自责,一边在心里数落着自己这个做儿子的失败,一边匆忙地打电话回去劝慰。母亲在电话的那头絮叨地说着以后的打算,我劝说她早点回老家养老

  • 贫寒是凛冽的酒

    我在蓝靛厂住的时候,附近有军营,很早就会有军号响起。冬季天黑,恍惚会觉得每一次响号都是在半夜,我也随着那号声被父母推醒,冻得瑟瑟发抖。朦胧中的军号声,空气中的煤味,就是我在14年前关于北京冬天最初的印象。之所以要这么早起床,是因为那时的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