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

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

收录日期:2025-08-08 00:16:21  热度:10℃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屠呦呦隐藏在巨大的“集体”中。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这位满头鬈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将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在地球另一侧,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这张陌生的面孔。

可她却是第一个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肯定的中国人。作为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学奖项,至今获奖的300多人中有80余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无怪乎外界评价她为“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当这位8l岁的老人凭借4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推到幕前时,她的感言仍带着集体主义的烙印。

“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她说,“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一场“军民联合的大项目

如今屠呦呦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参与的是一场“军民大联合的项目”。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投入其中,屠呦呦是其中一员。

疟疾在人类历史中是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目前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大约33亿人处于罹患疟疾的危险之中,每年约发生2。5亿起疟疾病例和近100万例死亡。二十世纪50年代,WHO启动了一场旨在根除疟疾的计划,但进入60年代,很多地方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疾病治疗陷入困境。

1969年,当时还是中医研究院初级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

“523项目”分两个组开展抗疟药开发工作:西药组和中药组。1970年后。由于中国已能生产并向越南提供复方化学抗疟药,生产供应不再紧迫,项目重点遂转向了中草药。

屠呦呦开始查阅古代医书和民间药方,“几乎把南方的老中医都采访遍了”。青蒿就是在这时进入了她的视野。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两千年前的古医书中就有记载。

屠呦呦的研究组收集了2000多个类似的药方,从包括青蒿在内的200种草药中获得了380多种提取物。

所有研究者都隐去了名字

直到今天,西方科学界对这个40多年前的研究项目仍然充满好奇。在与中国“523项目”同期的研究中,美国科研人员筛选了20多万种药物,始终没取得新发现。不过因为特殊的历史,“523项目”只有少数几篇相关论文得以发表,很多研究细节至今仍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中。

当时,一些对疟疾有疗效的提取物,或者毒性大、副作用剧烈,或者治疗不彻底,都不够理想。屠呦呦把目光转向了青蒿。大量实验发现,一开始,青蒿对疟疾的抑制率相对较高,能达到68%。可在之后的实验中,这一药效却未重复出现。

古人的记载中没有采用传统的煎煮方法,而是将青蒿泡在水中后“绞取汁”,屠呦呦突然意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她重新设计提取过程,将水换为沸点较低的乙醚,这才获得了更有效果的提取物。她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

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屠呦呦的小组成功获得了提取物结晶“青蒿索II”。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提取了抗击疟疾的有效单体“黄花蒿素”,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也获得了同样有效的“黄蒿素”。

1979年,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发表时,所有作者和研究人员都隐去了自己的名字。

“当年就是这样,只要事情做成了就很欣慰。”屠呦呦说。

“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屠呦呦个人简历上的信息只有寥寥数语: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工作至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9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6年后,55岁的她成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在老同学的回忆中,人们才能找到这位科学家更清晰的形象。她小时候长相“蛮清秀”,生活上却特别粗线条,箱子常常收拾得乱七八糟;婚后不太会做家务;有一次坐火车出差,她在中途停靠时下车走走,竟忘了按时上车,被落在了站台上。

即使青蒿素的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并在中国香港和泰国都获奖,也很少有人去探究“集体荣誉”背后每一位研究人员的努力。拉斯克医学奖的评选却将这位年迈的科学家第一次推向了幕前。评选结果刚刚揭晓时,记者们在很长时间内竟完全找不到这位从未引人注意的学者。

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屠呦呦登上了领奖台。她获得的,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得到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摘下老花镜,认真地说道:“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纽约时报》援引WHO的评论,称赞青蒿素是消灭疟疾的“首要疗法”;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则指出,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改善人类健康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当然也有争议随之而来,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说,将集体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不符”。

讲求集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对于屠呦呦,似乎并非如此。“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她说,“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猜你喜欢

  • 天劫

    马市长推开门,刚要跨进来,女儿迈着欢快的步伐蹦蹦跳跳的迎上来,接过他手里的公文包问道:“爸爸今年五一打算去哪玩呀?”马市长笑道:“打小就知道玩!”女儿:“爸,您呀就听我的,趁着还能玩的动赶紧多出去走走。心情好了,见识多了,思想境界还提高了,

  • 花好月圆

    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夏天正午的太阳照得人们恨不得都躲进屋子里,连路边的蚂蚁赶路的步伐都比平时显得多了几分仓促。透过窗口可以清楚的看见一个外表俊朗的青年民警正看着天空发呆,他叫孟然,是新来的民警,总是一个人发呆,似乎有数不完的心事。旁边伸出一

  • 下乡养儿记

    一冯丽丽最早发现女儿的“问题”,是在2007年。这一年秋天,天天该上小学了。开学的第一个早晨,夫妻俩将女儿送到教室门口,一路上,女儿都高高兴兴。但放学后,她的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夫妻二人费了半天工夫,大概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女儿不习惯小

  • 往事

    那是一段并不遥远的往事。“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小路上,我哼着这歌儿不是奔上远方,是回到告别一年零十四天的家乡。没钱,有钱也没车坐——家乡离我工作的地点纳溪双河并不远,只三十公里,可整个纳溪县就只县汽车运输公司有一

  • 虚荣值多少

    圣人头戴华美头巾来到宫廷,申请慈善金。“你来这里要钱,头上却戴着这么昂贵的头巾,说实话,用多少钱买的?”苏丹问。“五百枚金币。”圣人回答。大臣们小声嘟囔:“根本不可能,什么头巾能这么昂贵?”圣人却坚持道:“我来这里不是乞讨,而是做生意的。我

  • 不能让你没了爸

    从父亲开始话里话外透露出想要找老伴的意思时,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已经开始慢慢坍塌了。记忆里,他和母亲相濡以沫,是村子里有名的模范夫妻。不知多少女人暗地里艳羡母亲的福气,有这样百依百顺的丈夫。母亲是普通农民,而父亲是吃商品粮的老师;母亲用劳动挣工

  • 情书里留退路

    生日前夕,在他计划“买一个蛋糕,早上给你送去”时,我果断拒绝:“我不爱吃甜食,你千万别买。给我写一封情书吧,千字以内,明天见面时交。”他慌了,连忙称自己从未写过情书,连笔友都没交过,感到压力山大:“真的要写啊?”我说:“你今晚回去,睡前构思

  • 衫是他买的

    楼下邻居是个40来岁的漂亮女人,总是笑靥如花,穿的衣服既时尚又不妖艳。一个周末,我约她去逛街,说:“我要买衣服,你帮我参谋一下吧,你的衣服都那么好看。”她露出惊讶的神色,说:“啊?我哪会买衣服?我的衣服都是我老公给我买的。”她打开她的衣橱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