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康熙与李光地的知己情谊 李光地有几个儿子

康熙与李光地的知己情谊 李光地有几个儿子

收录日期:2025-08-08 02:10:42  热度:9℃

蓝齐儿是《康熙王朝》中康熙帝最宠爱的女儿,后来康熙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将其嫁给了仇人噶尔丹。

蓝齐儿嫁给噶尔丹的时候已经有了爱的人,就是李光地。康熙也默认了二人的感情,甚至曾暗示等李光地功成名就,就将蓝齐儿嫁给他。

谁会想到中间出了个噶尔丹,蓝齐儿与李光地有缘无分。蓝齐儿远嫁之后,李光地拼搏努力,最终功成名就,成为康熙朝宠臣名臣。

历史上的李光地,虽然没有和蓝齐儿的这一段情,却也还是康熙宠爱的臣子之一。

李光地是康熙九年进士,曾先后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中立下大功,逐步受到康熙提拔和重视。

不过李光地本人有争议,据说当初三藩之乱李光地拒绝投降,还曾将敌方军情上书。三番平定之后,李光地靠此功一路飞升。

当时有叫陈梦雷的翰林编修,与李光地同科同职。据说敌方的军情是陈梦雷冒险得到,随后写给李光地,让他上呈朝廷。

李光地最后密奏上京,却将此功劳独占。后来陈梦雷被捕,两人对簿公堂,一时引发热议。

虽然有争议,但是受重用的还是李光地,陈梦雷虽保住性命,却仕途告终。李光地历任翰林编修、吏部尚书职位,康熙四十四年下诏升为文渊阁大学士等职。

康熙下令: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着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年过花甲的李光地,终于登上相位。

李光地母亲去世的时候,本应该回乡守孝治丧,却被康熙下旨夺情留用。康熙言:提督顺天学政关系紧要,李光地特行简用,可在任守制。

全祖望评李光地:其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居然以外妇之子来归。

康熙晚年,皇子们都已长大,生出了野心。为了皇位拉帮结派,培养亲信。年老加之壮年的孩子窥视皇位,让康熙尤其眷恋当年一干老臣。

所以在李光地上书请辞的时候。康熙多次挽留,不愿意他离开。在有人上书弹劾李光地,李光地的确有错误,康熙也选择原谅,不予处置。

康熙曾言: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所以没有蓝齐儿,李光地仍是康熙宠臣,为康熙知己。

没有蓝齐儿,李光地娶了其他女人,留下三个儿子,分别是李钟伦、李钟侨、李钟旺。

李钟伦无心仕途,一生钻研学术,沉迷于经典经史之中。将周官、礼记等学问的研究,看作是自己的家学。

李钟侨进士出身,官居翰林编修,督学江西,后因事被贬为国子监丞。

三子李钟旺高中进士,官居中书。

除了三位亲子之外,李光地还有一养子,名李天宠。官居翰林院编修,后致力于经学,以讲学为业。

猜你喜欢

  • 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是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

  • 不要放弃自己

    美国男孩乔治·康贝尔先天双目失明。一次,他和比尔玩耍,比尔忘了乔治的眼睛看不见,就抛一个球给他说:“当心,球要击中你了!”乔治没有躲闪,球果然击中了他。乔治虽然没有受伤,却让他迷惑不解。回家后,他带着疑惑的表情问母亲:“比尔怎么知道我将要发

  • 如果别人对你有偏见

    我刚工作的那几年,被周围的很多朋友称作“好斗的小公鸡”。为什么呢?因为我特别容易激动和冲动。最典型的是,我情商最低处表现在:凡事都喜欢和别人争个明白,辩个高下。很多时候,争辩的最后,早已经脱离了最初讨论的问题,就像男女朋友或小夫妻吵架一般,

  • 请不要打扰别人的奋斗

    运动会上,径赛的激烈奔跑吸引所有人的眼球,呐喊不绝,鼓声震天。相比之下,角落里的田赛似乎无足轻重。跳高运动员屏声静气挑战一个又一个高度。最终一名男生脱颖而出。这场二十人的角逐项目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他逐步挑战一个又一个高度。他孤独的身影一次

  • 矜于细行

    勇敢是一种美德,而怯懦是罪恶的一部分;懒惰是怯懦的儿子,而疏忽是懒惰的儿子。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的灵魂里面有善恶两部分,而所谓“成为自己的主人”,就是说恶的一部分受到善的一部分的控制。我所描述的国家的确是有智慧的,因为

  • 用真心换尊重

    1915年的某天,在上海市一家很小的银行里来了这样一位奇怪的顾客,只见他拿出100块银元,然后面无表情地对银行的员工说:“听说贵行的账户可以1元起存,那么请给我开100个存折,每个1元。”员工听完非常生气,这不是在故意捣乱吗?有心想轰他走,

  • 心迹

    一个人要向另一个人表明心迹,大抵只有两个方法。一是用语言,一是用文字。然而,这两种方法,全不是好方法。语言可以声泪俱下,让人听来诚恳真挚,却有可能是谎言。文字看上去比较可靠,白纸黑字,法庭上可以作为证据,但不论初衷如何,到了忽然翻脸不认的那

  • 失是得之始

    最近,接触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是经营汽车生意的,又乐于做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尊重。正赶上一家媒体采访他,采访者问:在你成功的路上,你最感谢谁?他说,我最感谢二十多年前,我在某纺纱厂当工人时,让我下岗的那位厂长。采访者很惊讶。随后,他道出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