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送云山文先生吏部赴召赏析

送云山文先生吏部赴召

宋 · 阳枋
云山至宝非和璧,光耀烛天难毖密。
一朝天子阐坤珍,此宝肯为蜀人出。
宝生蜀东六十年,蜀势关吴妙陈述。
蜀为头目吴腹心,头目清明腹心佚。
蜀为藩篱吴奥堂,藩篱坚固奥堂实。
蜀若颠危忧在吴,夔峡岂能遏迸溢。
自从蜀口弃三关,托里金城更崷崒。
戎马冲奔二十年,此城处处皆屹立。
虔刘俘掠技已穷,群聚宝峰频出入。
抵碍坚城不得战,转攻云诏谋虚袭。
欲践辰沅闯广南,后顾有蜀还恧尼。
留屯汉中缀秘师,计俟万全无一失。
我向嘉渝增重屯,大理垂军须缩绖。
夷陵近闻列守戍,似谓蜀险为难必。
或言东晋不用蜀,是时南北只守一。
如今敌人斡腹来,不思保蜀更何术。
莫虞海道要先防,云涛涌沸蛟鼋慄。
臣宝一战振天威,至今敌胆犹惕怵。
莫忧淮堧近建康,万柁舟师人素习。
踏车横江臣世忠,北人言之魂凛凓。
荆南虽云瞰大江,曹瞒百万几禽执。
赵公堰匮孟公湖,有如弱水蓬莱岌。
当今重势在蜀川,蜀事艰难今转急。
井络丘墟烟火空,荆棘漫弥虎窟室。
频年旱暵民流亡,褚无完裳瓶无粒。
兵将愿战民效死,彼此交病财不给。
就中活着犹可为,民心戴宋元一日。
益兵降财劳蜀民,旒冕周咨宜委悉。
射干狼毒漫战吻,芝朮参苓难愈疾。
恳切深惟保蜀方,蜀苟措安国宁谧。

拼音版原文

yúnshānzhìbǎofēiguāng耀yàotiānnán

cháotiānzhákūnzhēnbǎokěnyánshǔrénchū

bǎoshēngshǔdōngliùshíniánshǔshìguānmiàochénshù

shǔwèitóuxīntóuqīngmíngxīn

shǔwèifānàotángfānjiānàotángshí

shǔruòdiānwēiyōuzàikuíxiánéngèbìng

cóngshǔkǒusānguāntuōjīnchénggèngqiú

róngchōngbēnèrshíniánchéngchùchùjiē

qiánliúlüèqióngqúnbǎofēngpínchū

àijiānchéngzhànzhuǎngōngyúnzhàomóu

jiànchényuánchuǎng广guǎngnánhòuyǒushǔhái

liútúnhànzhōngzhuìshījùnwànquánshī

xiàngjiāzhòngtúnchuíjūnsuōdié

língjìnwénlièshǒushùwèishǔxiǎnwèinán

huòyándōngjìnyòngshǔshìshínánběizhīshǒu

jīnréngānláibǎoshǔgèngshù

hǎidàoyàoxiānfángyúntāoyǒngfèijiāoyuán

chénbǎozhànzhèntiānwēi

zhìjīndǎnyóuchù
yōuhuáiruánjìnjiànkāng

wàntuótángshīrén
chēhéngjiāngchénshìzhōng

běirénchuānshǔshìjiānnánjīnzhuǎn

jǐngluòqiūyānhuǒkōngjīngmànshì

pínniánhàntànmínliúwángchǔwánzhǎngpíng

bīngjiāngyuànshègānlángmànzhànwěnzhīshùcānlíngnán

kěnqièshēnwéibǎoshǔfāngshǔgǒucuòānguóníng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阳枋的作品,名为《送云山文先生吏部赴召》。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蜀地军事与民生的关切。

开篇“云山至宝非和璧,光耀烛天难毖密”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一种珍贵而又神秘的宝物,这个比喻可能指的是蜀地的地理位置或是某种军事要塞,它对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如同一块无价之宝。

接下来的“一朝天子阐坤珍,此宝肯为蜀人出”表明了这种宝物在皇帝心中的价值,以及它可能被用来作为一种交换或是保护蜀地人民的筹码。紧接着,“宝生蜀东六十年,蜀势关吴妙陈述”则透露了一种历史的沉淀和对未来变化的预期。

诗中多次提及“蜀”,显然是指四川地区,它在当时的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同时,“戎马冲奔二十年, 此城处处皆屹立”等句,则描绘了一种长期战争的景象和坚固的防御工事。

诗人也表达了对蜀地民生的关心,如“荆南虽云瞰大江,曹瞒百万几禽执。赵公堰匮孟公湖,有如弱水蓬莱岌”等句,通过对历史战役的回忆,强调了蜀地的重要性和它在国家安全中的角色。

最后,“恳切深惟保蜀方,蜀苟措安国宁谧”则是诗人对于如何确保蜀地安全的深思熟虑,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期望。这一部分显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蜀地军事与民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边疆安全和民生福祉的关切,同时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