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
明末清初 · 陈子升
草色如烟偶出寻,参天荆棘晚森森。
未曾说剑逢瞋目,乍可虚舟触褊心。
石窦蝙飞遗土气,柳塘蛙怒象雷音。
知君捷径南山度,乞放骚人泽畔吟。
未曾说剑逢瞋目,乍可虚舟触褊心。
石窦蝙飞遗土气,柳塘蛙怒象雷音。
知君捷径南山度,乞放骚人泽畔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充满生机的景象。首句“草色如烟偶出寻”,以烟雾般的草色起笔,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仿佛是自然界的某种隐秘力量在召唤着诗人去探索。接着,“参天荆棘晚森森”一句,将视线转向了高耸的荆棘,傍晚时分,这些荆棘显得更加森然,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坚韧与顽强,也暗示了环境的险恶。
“未曾说剑逢瞋目,乍可虚舟触褊心。”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句通过“说剑”和“瞋目”来表达对暴力和冲突的避讳,后句则以“虚舟”和“褊心”来象征内心的平静与宽容,强调了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超越表面冲突的内在和谐。
“石窦蝙飞遗土气,柳塘蛙怒象雷音。”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石窦中蝙蝠的飞翔,虽然无声却能感受到其存在,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力;而柳塘中青蛙的鸣叫,仿佛雷声般响亮,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也寓意着生命力的强盛。
最后,“知君捷径南山度,乞放骚人泽畔吟。”表达了对朋友或诗人的理解与支持,希望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道路,无论是山间小径还是水边泽畔,都能自由地吟唱,展现自我,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诗意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性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自由与和谐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