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新罗僧
唐 · 张乔
东来此学禅,多病念佛缘。
把锡离岩寺,收经上海船。
落帆敲石火,宿岛汲瓶泉。
永向扶桑老,知无再少年。
把锡离岩寺,收经上海船。
落帆敲石火,宿岛汲瓶泉。
永向扶桑老,知无再少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东来:从东方而来。禅:佛教中的静思修行。
病:疾病。
念佛缘:因病痛而念佛。
把锡:持锡杖。
岩寺:岩石建造的寺庙。
上海船:驶往上海的船只。
落帆:放下船帆。
敲石火:用石头取火。
宿岛:过夜于小岛。
汲瓶泉:打水取泉水。
永向:长久地。
扶桑: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称呼。
再少年:再次回到少年时期。
翻译
我从东方而来学习禅修,因病痛而常念佛经。手持锡杖离开岩寺,带着佛经乘船前往上海。
放下船帆,点燃石头取火,夜晚在岛上汲取泉水。
我将在遥远的扶桑度过余生,深知青春不再,岁月不再少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来自新罗(今朝鲜)僧人的行脚之旅,展示了其禅学与佛缘的精神追求。开篇即点明“东来此学禅”,表达了僧人对禅学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佛教修持的一种执着。
接着,“多病念佛缘”一句,透露了僧人的身体状况不佳,但这并不妨碍其心中对佛法的念想。这里的“病”,可能也是形容其内心之苦,通过念佛来寻求解脱。
“把锡离岩寺”这一联,画面感强烈,表明僧人离开了岩穴般的寺庙,而“收经上海船”则暗示着僧人的学问和修持,并非一时半刻可成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如同货船装载珍宝。
“落帆敲石火,宿岛汲瓶泉”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僧人旅途中的艰难和简单的生活。敲打石头取火,展现了僧人的智慧与生存之道;而宿于孤岛,不忘汲取清泉,以供日常所需。
最终,“永向扶桑老,知无再少年”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扶桑,即日本,又名“扶桑国”,在古代中国通常象征着遥远的东方。僧人心向其地,显示了对东土文化和佛法的深厚情怀,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年华已高,再无少年时光可言。
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