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康节先生题安乐窝诗中云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意此即吾友朱仲明乐善斋之意也系之以诗
宋末元初 · 仇远
人生有至乐,主善以为师。
善端本固有,乐处亦自知。
我思舜之徒,鸡鸣日孳孳。
箪瓢在陋巷,颜氏其庶几。
之子芝兰室,书传为箴规。
量力行好事,固穷无妄为。
何似安乐窝,受用尧夫诗。
善端本固有,乐处亦自知。
我思舜之徒,鸡鸣日孳孳。
箪瓢在陋巷,颜氏其庶几。
之子芝兰室,书传为箴规。
量力行好事,固穷无妄为。
何似安乐窝,受用尧夫诗。
注释
至乐:最大的快乐。善:善良。
师:导师。
善端:善良的本性。
固有:原本就坚固。
乐处:快乐的源泉。
舜之徒:像舜那样的人。
孳孳:勤奋不息。
箪瓢:简陋生活。
陋巷:贫寒的住所。
庶几:或许能做到。
芝兰室:芬芳的书房。
书传:书籍传承。
箴规:智慧的教诲。
量力:根据能力。
妄为:错误的行为。
安乐窝:安逸的小屋。
受用:享受。
尧夫诗:尧夫(苏轼)的诗歌。
翻译
人生中有最大的快乐,以善良作为导师。善良的本性原本就坚固,快乐的源泉也自我明了。
我思索像舜那样的人,每日勤奋如鸡鸣。
即使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颜回或许也能做到。
这个人身处芬芳的芝兰之室,书籍传递着智慧的教诲。
他尽力做好事,即使贫穷也不做错事。
这哪里比得上安逸的小屋,享受着尧夫的诗歌带来的乐趣。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仇远所作,表达了对朋友朱仲明乐善斋的赞美之情。全诗语言平和,意境淡雅,通过对比和借代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友人高尚品德的推崇。
“人生有至乐,主善以为师。”开篇即提出人生中最高的快乐在于追随善良的人为导师,这是整个诗歌思想的核心。
“善端本固有,乐处亦自知。”接着指出真正的善良源自内心,乐趣也只有身历其境才能体会。
“我思舜之徒,鸡鸣日孳孳。”诗人将自己的追随善良之心比喻为像舜帝的臣子一样,每天清晨就被鸡鸣声唤醒,勤勉不息。
“箪瓢在陋巷,颜氏其庶几。”这里通过对颜回(颜渊馀)的引用,表达了对朱仲明德行的推崇和敬仰之情。箪瓢是古代贫穷人家用以盛水的器物,陋巷则是简陋的小巷,象征着颜回清贫自守。
“之子芝兰室,书传为箴规。”朱仲明之子居住在充满芝兰芬芳的房间里,这里的书传成为教诲和规范,意味着他家学术传承,教育有方。
“量力行好事,固穷无妄为。”诗人赞扬朱仲明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好事,即使处境困窘也不随意作为。
“何似安乐窝,受用尧夫诗。”最后,将朱仲明的居所比喻为安乐窝,表达了对于他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这位朋友的深厚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朱仲明德行和生活态度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高尚品格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