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以诗赠行
溪桥向吴路,酒旗誇酒美。
下马此送君,高歌为君醉。
念君苞材能,百工在城垒。
空山三十年,鹿裘挂窗睡。
自言陇西公,飘然我知己。
举酒属吴门,今朝为君起。
悬弓三百斤,囊书数万纸。
战贼即战贼,为吏即为吏。
尽我所有无,惟公之指使。
予曰陇西公,滔滔大君子。
常思抡群材,一为国家治。
譬如匠见木,碍眼皆不弃。
大者粗十围,小者细一指。
㨝橛与栋梁,施之皆有位。
忽然竖明堂,一挥立能致。
予亦何为者,亦受公恩纪。
处士有常言,残虏为犬豕。
常恨两手空,不得一马箠。
今依陇西公,如虎傅两翅。
公非刺史材,当坐岩廊地。
处士魁奇姿,必展平生志。
东吴饶风光,翠巘多名寺。
疏烟亹亹秋,独酌平生思。
因书问故人,能忘批纸尾。
公或忆姓名,为说都憔悴。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番送别的情景,语言质朴而富有画面感。开篇三句“山城树叶红,下有碧溪水。溪桥向吴路,酒旗誇酒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秋天的氛围,同时也映衬出诗人送别时的情感。
接下来,“下马此送君,高歌为君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在离别之际所表现出的豪放和不舍。紧接着,“念君苞材能,百工在城垒。”则是赞美沈处士的才华和能力,如同能够统领众多工匠一般。
“空山三十年,鹿裘挂窗睡。”这一句透露出沈处士隐居多年的情形,同时也暗示了他的高洁与孤独。随后的“自言陇西公,飘然我知己。”则表明诗人对沈处士的了解和赏识,如同发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举酒属吴门,今朝为君起。”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豪情与送别之情。此后,“悬弓三百斤,囊书数万纸。”则是对沈处士才华横溢和学问渊博的赞美。
“战贼即战贼,为吏即为吏。尽我所有无,惟公之指使。”这一部分表达了诗人愿意将自己的力量和资源全部奉献给沈处士,显示出深厚的情谊和信任。
“予曰陇西公,滔滔大君子。”是对沈处士的再次赞美,他如同一位德高望重的君子。紧接着,“常思抡群材,一为国家治。”则表明诗人对于沈处士能够治理国家的能力充满信心。
“譬如匠见木,碍眼皆不弃。大者粗十围,小者细一指。㨝橛与栋梁,施之皆有位。”这一部分通过比喻,强调沈处士能够发现并利用各种人才和物资,每一样都能找到其适当的位置。
“忽然竖明堂,一挥立能致。”则是对沈处士建造宫殿时的能力和效率的赞美。诗人自比,“予亦何为者,亦受公恩纪。”表达了自己也曾受到沈处士的恩惠。
在“处士有常言,残虏为犬豕。常恨两手空,不得一马箠。”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不甘平庸和渴望得到实权的愿望。而“今依陇西公,如虎傅两翅。”则是表明在沈处士的帮助下,自己也能展现出如同雄虎般的能力。
“公非刺史材,当坐岩廊地。处士魁奇姿,必展平生志。”这一部分强调了沈处士和诗人自身的才华和抱负,以及对未来抱有的希望。
最后,“东吴饶风光,翠巘多名寺。疏烟亹亹秋,独酌平生思。”则是对苏州景色的描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沉思。而“因书问故人,能忘批纸尾。公或忆姓名,为说都憔悴。”则是诗人通过写信的方式询问旧友,并表达了自己对于沈处士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名字和故事的关切。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才的尊重与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