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松林道人施绣观音赏析

松林道人施绣观音

宋 · 周紫芝
菩萨变化如虚空,云何得此虚空相。
我观无碍大慈悲,无刹不现如水月。
八万四千母陁臂,能援世间一切众。
八万四千清净眼,能照五浊诸有情。
是故神通不思议,而欲妄以色相求。
譬如狂人逐四方,四方无尽力无竭。
况以丹青绘缯綵,更复刺绣为仪形。
丝毫缣素相假合,妙技巧借金十奴。
若人捐弃钋与丝,亦无五色可资藉。
瞑目默相不可得,毕竟无有是菩萨。
吾愿世人舍色相,当时未有钋丝时。
蓬莱观妙本无心,以粗即妙作是念。
松林无心受此施,以施居士作礼言。
我当还亦以此施,此施有尽法无穷。
普愿世间诸佛子,凡瞻此相悉欢喜。
若见菩萨非菩萨,即知是我非是妄。
妄见除灭无复然,吾与佛子等无二。

鉴赏

这首诗《松林道人施绣观音》由宋代诗人周紫芝所作,通过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对菩萨形象的理解与追求。诗中首先以“菩萨变化如虚空”开篇,强调菩萨的神秘与变化莫测,接着指出无法以物质形态去捕捉或理解菩萨的真实存在,如同虚空难以具体描绘。

“无刹不现如水月”则进一步阐述了菩萨的普遍性和无所不在,如同水中之月,无论何处都能显现。接着诗人提到菩萨拥有八万四千种能力,能够援救世间一切众生,同时具备清净的眼力,能够洞察五浊世间的种种苦难。

“神通不思议”强调菩萨的超凡能力,但诗人提醒世人不应仅从表象去揣测,因为“欲妄以色相求”就如同追逐四方无尽的狂人,徒劳无功。诗人进而以“丹青”、“缯彩”、“刺绣”等艺术形式来比喻对菩萨形象的追求,指出这些外在的表现都是有限的,真正的菩萨精神无法通过物质手段完全表达。

最后,诗人呼吁世人应超越对菩萨形象的执着,认识到菩萨的本质在于慈悲与智慧,而非外在的形相。他希望人们能够舍弃对外在形象的追求,回归内心的纯净与善良,与菩萨的精神本质相契合。诗中以“蓬莱观妙本无心”、“松林无心受此施”等比喻,强调内在精神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施舍与感恩,达到心灵的提升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菩萨形象的深刻思考与艺术化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教精神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