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自挽诗赏析

自挽诗

明 · 湛若水
入山取椑随,为待终焉翁。
翁年八十一,三万化日中。
即尽亦已足,无复芥心胸。
昨闭烟霞关,悭不与人同。
今归天堂土,骨肉等蒿蓬。
毁誉满天下,同时并成空。
但恨在生时,所志末由从。
为子未尽孝,为臣未尽忠。
致君本无术,为民没成功。
毁方愧瓦合,直行悲途穷。
今则誓长往,聚散大化工。
天道尚去来,人理有始终。
何哉失声哭,虑师迷去踪。
贤者或筑室,送客各西东。

鉴赏

此诗《自挽诗》是明代思想家湛若水的绝笔之作,其情感深沉,哲理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德、理想及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入山取椑随,为待终焉翁”,描绘了诗人步入山林,寻找棺木,准备迎接生命终结的场景,暗含着对死亡的坦然接受和对生命的尊重。接着,“翁年八十一,三万化日中”以翁的高寿和漫长的生命历程,象征人生的短暂与有限。

“即尽亦已足,无复芥心胸”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豁达态度,认为生命无论长短,只要尽力而为,便已足够,不再为琐事烦恼。接下来,“昨闭烟霞关,悭不与人同。今归天堂土,骨肉等蒿蓬”通过对比昨日与今日的状态,展现了诗人对过去隐居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死后归于尘土的无奈。

“毁誉满天下,同时并成空”揭示了世间的评价与赞誉终将随时间流逝而消散,强调了个人价值的相对性和时间的流逝。最后,“但恨在生时,所志末由从。为子未尽孝,为臣未尽忠。致君本无术,为民没成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的遗憾,包括未能尽孝、尽忠以及未能有效治理国家、造福百姓。

“毁方愧瓦合,直行悲途穷”则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反思,认为自己虽坚持正直,却因不合流俗而感到遗憾。最后一句“今则誓长往,聚散大化工。天道尚去来,人理有始终”表达了诗人对生死轮回、聚散离合的理解,认为这些都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体现了对宇宙规律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蕴含了对人生、道德、理想及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湛若水作为哲学家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