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藤疑为蛇惕然
古藤屈蟠处,欲进还不可。
李广石饮镞,于兹见么么。
绛宫一方寸,天渊复冰火。
可系竟何时,含羞涧边坐。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王履的《古藤疑为蛇惕然》描绘了山行时的独特感受。诗中,诗人对一株古藤的形态产生联想,误以为是蛇而心生惊惧,反映出人与自然互动中的微妙心理。"神伤山行深,杜子岂欺我",诗人暗示自己在深山行走时,被自然景象深深打动,甚至怀疑自己的判断(杜子,可能指杜甫,诗人借此表达共鸣)。"古藤屈蟠处,欲进还不可",形象地描绘了古藤盘曲的姿态,让人犹豫不前。
接着,诗人引用李广射石的典故,"李广石饮镞,于兹见么么",意在说明即使是英雄如李广,面对自然的微小细节(么么,形容事物之小),也会有所惊讶,以此强调自然的神秘和细微之处。"绛宫一方寸,天渊复冰火",运用比喻,将古藤比作小小的宫殿,又将其与天渊和冰火相提并论,展现出其内在的复杂性和难以揣摩的特性。
最后,诗人感慨"可系竟何时,含羞涧边坐",表达了对未知的期待和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独自静坐沉思的情境。整首诗寓言性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象征,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词语解释
边坐的意思:坐不正貌。《礼记·檀弓上》:“衰与其不当物也,寧无衰。齐衰不以边坐,大功不以服勤。” 孔颖达 疏:“边坐,谓偏倚也。丧服宜敬,坐起必正,不可着衰而偏倚也。”...
不可的意思:◎ 不可 bùkě(1) [should not]∶不可能;不可以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2) [must not]∶决不能,必须不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不可一概而论(3) [simply must]∶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方寸的意思:◎ 方寸 fāngcùn(1) [cun square]∶一寸的平方大小方寸之地起波澜(2) [square cun]∶一平方寸(3) [heart] ∶心神。语出《三国志》:徐庶母亲被曹操抓去,徐指着胸口对刘备说:“方寸乱矣!”...
含羞的意思:◎ 含羞 hánxiū[with a shy look] 面带害羞的神情...
何时的意思:(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楚辞·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乾?”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绛宫的意思:(1).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宫殿。 唐 裴漼 《奉和御制平胡》:“庙略占黄气,神兵出絳宫。”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之七:“想见 之罘 观海市,絳宫明灭是 蓬莱 。”(2).道教称心为绛宫。《黄庭内景经·若得章》“重中楼阁十二环” 梁丘子 注:“谓喉咙十二环,相重在心上。心为絳宫,有象楼阁者也。”...
么么的意思:微细貌。...
屈蟠的意思:盘曲。 贾思勰 《齐民要术·桃》引 汉 卫宏 《汉旧仪》:“ 东诲 之内 度朔山 上有桃屈蟠三千里。” 唐 杜甫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诗:“惆悵老大藤,沉吟屈蟠树。” 宋 陆游 《寄酬曾学士》诗:“小印红屈蟠,两端黄蜡涂。”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孙承宗》:“作为文章,伸纸属笔,蛟龙屈蟠,江河竞注。”...
山行的意思:在山中行走。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浄。” 元 刘迎 《车轣辘》诗:“马虺隤,牛觳觫,山行縈紆车轣轆。”...
神伤的意思:◎ 神伤 shénshāng[dispirited] 心中哀叹、感伤古人见北雁南飞,花木凋零即黯然神伤...
天渊的意思:[释义](名)〈书〉上天和深渊,比喻差别极大。~之别|相去~。 [构成]并列式:天+渊 [例句]两者的意思;有天渊之别。(作定语)两种看法;两种观点;相去天渊。(作宾语)...
一方的意思:(1).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郑玄 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司马贞 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2).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 郑玄 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
于兹的意思:(1).在此。《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孔 传:“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中》:“残珠剩玉,沦没渊海,能亡三嘆?因识其目于兹云。”(2).于今,至今。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晋 潘岳 《怀旧赋》:“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于兹矣。” 唐 韩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爱,人莫与夷,自始及今,二纪于兹。”(3).当今,今世。《汉书·司马相如传》:“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颜师古 注:“于兹,犹言今兹也。”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