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石僧
宋 · 汤思退
云作袈裟石作僧,岩前独立几经春。
有人若问西来意,默默无言总是真。
有人若问西来意,默默无言总是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袈裟:佛教僧侣穿的长袍,这里比喻云雾覆盖的景象。僧:指僧人,此处象征山岩上的孤独形象。
岩前:岩石前面,形容地点。
西来意:通常指佛教徒从西方(印度)传来的教义或修行者的来意。
默默无言:形容不说话,保持沉默。
总是真:强调无论何时何地,他的回答都是真实的本心。
翻译
云雾像袈裟披在山石之上,岩石前的僧人独自站立多年。如果有谁询问从西方来的意图,他总是默不作声,只以真实回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云作袈裟石作僧"一句,以巧妙的比喻将云和石拟人化,赋予它们生命力,使得读者仿佛能看到云雾缭绕中形成的一袭袈裟,以及石头塑成的僧人形象。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丰富想象力,也映射出他对自然界深刻的观察和感悟。
"岩前独立几经春"则描写了一幅孤独静谧的画面,诗人站在岩石前,历数着岁月更迭,这里的“春”不仅是季节的轮回,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这里的“独立”,既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也反映出他与世俗的隔绝和超然。
"有人若问西来意,默默无言总是真"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度。当别人询问其西行(可能指向佛教修行或寻求知识)的初衷时,诗人选择了沉默。这个“默默”不仅是一种回答方式,也象征着一种超越言语的真理和悟性。在这里,诗人的沉默被赋予了一种哲学意义,似乎在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那份沉默之中,便蕴含了最深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