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董承旨野庄图
元 · 张伯淳
古人志道义,但觉利禄轻。
朝市亦足隐,何必求郊坰。
论心不论迹,乃称人物评。
董公廊庙器,一门富簪缨。
石张汉世冑,崔郭唐家声。
笔下翻波澜,胸中韬甲兵。
黄阁政柄举,乌台公道行。
征谋与治法,和气与威棱。
随施无不宜,因物以赋形。
词林日月閒,班高地望清。
公馀扫俗轨,窗草阶苔青。
楼台虽无地,诗礼胜金籯。
田园虽荒薄,松菊还欣荣。
有诗论国事,胆张目增明。
使公遁江湖,秉心亦朝廷。
所志真在隐,非必身归耕。
野庄视绿野,他年定齐名。
朝市亦足隐,何必求郊坰。
论心不论迹,乃称人物评。
董公廊庙器,一门富簪缨。
石张汉世冑,崔郭唐家声。
笔下翻波澜,胸中韬甲兵。
黄阁政柄举,乌台公道行。
征谋与治法,和气与威棱。
随施无不宜,因物以赋形。
词林日月閒,班高地望清。
公馀扫俗轨,窗草阶苔青。
楼台虽无地,诗礼胜金籯。
田园虽荒薄,松菊还欣荣。
有诗论国事,胆张目增明。
使公遁江湖,秉心亦朝廷。
所志真在隐,非必身归耕。
野庄视绿野,他年定齐名。
鉴赏
此诗《题董承旨野庄图》由元代诗人张伯淳所作,描绘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高尚人格的赞美。诗中通过对比朝市与郊坰,强调了内心品质的重要性,而非外在地位或物质财富。董承旨作为朝廷重臣,其才能与品德被高度评价,即便在隐居生活中,其精神追求与贡献依然不减。诗中还提到了董承旨家族的显赫背景,以及其在文学、政治上的成就,展现了其多才多艺的一面。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董承旨选择隐居生活的理解与尊重,认为真正的隐逸在于内心的追求,而非形式上的远离尘嚣。最后,将董承旨的野庄与古代名士绿野山庄相提并论,预示着其隐居生活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与价值。整首诗通过对董承旨形象的塑造,传达了对高尚人格与隐逸生活的颂扬,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与生活方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