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彭门太守苏子瞻学士
精璆美璞不能擅,散发宇内为豪英。
煌煌苏氏挺三秀,豫章杞梓参青冥。
少年著书即稽古,经纬八极何峥嵘。
未央宫中初射策,落笔游刃挥新硎。
翰林醉翁发奇叹,台阁四座争相惊。
逡巡传玩腾众手,一日纸价增都城。
同时父子擅芳誉,芝兰玉树罗中庭。
风流浩荡播江海,粲若高汉悬明星。
前年闻公适吴会,壶浆跪道人争迎。
浮云流水付幽讨,下视世网鸿毛轻。
野人弱龄不事事,白首丘壑甘忘情。
神仙高标独未识,暂弃萝月人间行。
朝吴暮楚失邂逅,惝恍夜梦还茕茕。
迩来旅食寄梁苑,坐叹白日徒虚盈。
彭门千里不惮远,秋风匹马吾能征。
铃斋吏退属幽款,一看挥麈银河倾。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道潜所作,名为《访彭门太守苏子瞻学士》。诗中描绘了对苏轼(字子瞻)的仰慕与赞美之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苏轼在文学、政治、乃至个人品格上的卓越成就。
诗的开头以“眉山郁茀眉水清”起笔,巧妙地将苏轼的出生地——眉山与清澈的眉水联系起来,暗示苏轼如同眉山之水般清雅脱俗。接着,“清淑之气钟群形”则进一步强调了苏轼身上蕴含的优秀品质与才华。
“精璆美璞不能擅,散发宇内为豪英”两句,运用了“精璆”(美玉)和“美璞”(未经雕琢的美石)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苏轼虽未被世俗所束缚,却能在广阔的天地间展现出非凡的英雄气概。
“煌煌苏氏挺三秀,豫章杞梓参青冥”则直接点明了苏轼家族的显赫与才华横溢,将其比作豫章的樟树和杞梓,寓意其才华如参天大树般高耸入云。
接下来,“少年著书即稽古,经纬八极何峥嵘”描绘了苏轼年轻时即已著作等身,学问渊博,纵横捭阖,才华横溢。
“未央宫中初射策,落笔游刃挥新硎”通过“射策”这一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了苏轼在科举考试中的出色表现,如同刀锋一般游刃有余。
“翰林醉翁发奇叹,台阁四座争相惊”则描述了苏轼在翰林院任职时,以其独特的才情和见解,赢得了同僚们的赞叹与敬佩。
“逡巡传玩腾众手,一日纸价增都城”则通过纸价上涨的现象,侧面反映了苏轼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
“同时父子擅芳誉,芝兰玉树罗中庭”进一步赞扬了苏轼及其家族成员在文坛上的共同辉煌,如同庭中盛开的芝兰玉树。
“风流浩荡播江海,粲若高汉悬明星”则以江海和星空为喻,形容苏轼的才情和名声广泛传播,如同明亮的星辰照亮了整个天空。
“前年闻公适吴会,壶浆跪道人争迎”描绘了苏轼前往吴地时受到热烈欢迎的情景,体现了其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
“浮云流水付幽讨,下视世网鸿毛轻”通过“浮云流水”的比喻,表达了苏轼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态度,将世间纷扰视为轻如鸿毛。
“野人弱龄不事事,白首丘壑甘忘情”则以“野人”自比,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但仍甘于隐居山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神仙高标独未识,暂弃萝月人间行”则表达了对苏轼高洁品格的向往,虽然未能完全理解,但愿意暂时离开尘世,追随其足迹。
“朝吴暮楚失邂逅,惝恍夜梦还茕茕”通过“朝吴暮楚”的典故,表达了与苏轼相遇的遗憾,以及在梦中追寻其踪迹的孤独感。
“迩来旅食寄梁苑,坐叹白日徒虚盈”则描述了自己近年来漂泊在外,空有时间却无处施展才华的感慨。
“彭门千里不惮远,秋风匹马吾能征”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即使路途遥远,也愿意前往拜访。
“铃斋吏退属幽款,一看挥麈银河倾”则以“铃斋”(官署)和“挥麈”(拂尘)的形象,描绘了与苏轼交谈时的场景,仿佛银河倾泻,充满了智慧与灵感的交流。
整首诗通过对苏轼生平事迹和才华的描绘,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自身对高尚人格和文学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