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题护国大师塔赏析

题护国大师塔

唐 · 杜荀鹤
莫认双林是佛林,禅栖无地亦无金。
塔前尽礼灰来相,衲下谁宗印了心。
笠象胤明双不见,线源分派寸难寻。
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

拼音版原文

rènshuānglínshìlínchánjīn
qiánjìnhuīláixiāng

xiàshuízōngyìnlexīn
xiàngyìnmíngshuāngjiàn线xiànyuánfēnpàicùnnánxún

shījuézhīchùcángjīngményín

注释

莫认:不要认为。
双林:佛教中的两个著名修行地。
佛林:佛的居所。
禅栖:禅修居住。
无地亦无金:没有世俗的财富。
塔前:塔前。
灰来相:烧香礼拜。
衲下:僧人的住处。
谁宗:谁是真正的宗师。
印了心:心印,指佛法的真谛。
笠象胤明:比喻清晰的教义传承。
线源:教义的源头。
寸难寻:难以寻觅。
吾师:我的老师。
觉路:觉悟之路。
大藏经门:大藏经的门口。
一夜吟:整夜吟咏。

翻译

不要误以为双林就是佛的居所,禅修之地既无金银财宝。
在塔前信徒们尽是烧香礼拜,但谁能找到真正领悟佛法的心印。
像竹笠般清晰可见的教义传承消失了,寻找源头如同寻找细线般困难。
我的老师指引的觉悟之路,我已略有所知,整夜在大藏经的门前沉思吟咏。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作品,题目为《题护国大师塔》。通过诗中“莫认双林是佛林”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对佛教的深刻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敬仰,还要达到内心的领悟。而“禅栖无地亦无金”则透露了诗人对于物质世界的超脱和精神修行的追求。

“塔前尽礼灰来相,衲下谁宗印了心”两句表达了对护国大师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与内化。这里的“塔前尽礼”指的是在大师塔前行礼,表示最深切的尊奉,而“灰来相”则是对大师遗体火化后骨灰的尊重。“衲下谁宗印了心”则显示出诗人对于护国大师教义的深刻领悟和内心的认同。

“笠象胤明双不见,线源分派寸难寻”两句中,“笠象胤明双不见”可能是指对佛法真理的探求,虽然难以直接观见,但通过修行可以逐渐领悟。而“线源分派寸难寻”则是在说佛法的奥义深不可测,每一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不易彻底理解。

最后,“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护国大师智慧的敬仰,以及自己对于佛法的学习和领悟。这里的“吾师觉路余知处”指的是诗人的老师(即护国大师)在修行道路上所获得的深刻见解,而“我”则是通过一夜之间对《大藏经》的吟诵来表达自己对于佛法的勤奋学习和追求。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杜荀鹤对护国大师及其精神遗产的崇敬,也体现了他个人对于佛教修行和智慧的深刻理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文人在宗教信仰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深厚融合,以及他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