炬上人之金陵未还保叔塔院留赠
三衣长挂体,一钵不持粮。
禅处松将偃,归时草正芳。
残书看未了,拟借最高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炬上人的僧侣在金陵的保叔塔院停留,尚未返回离山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位僧侣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首句“闻说离山久”,点明了炬上人离开家乡已久的事实,暗示其修行之路的漫长与坚定。接着,“生缘遍外方”一句,表达了他广泛结识众生,修行足迹遍布四方的广度与深度。
“三衣长挂体,一钵不持粮”两句,生动地刻画了炬上人简朴的生活方式。三衣象征着佛教僧侣的基本生活装备,一钵则代表了他们仅有的饮食工具。这两句不仅体现了僧侣生活的清贫,更展现了他们对物质的淡泊态度。
“禅处松将偃,归时草正芳”描绘了炬上人在松树下静坐修行的场景,以及他即将离开时周围环境的美好。松树的“偃”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松树的形态,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而“草正芳”则以生机勃勃的景象,预示着炬上人未来旅程的美好。
最后,“残书看未了,拟借最高房”表达了炬上人对书籍的热爱以及对未来可能居住之所的好奇与期待。残书虽未读完,却已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拟借最高房”则透露出他对高处的向往,或许是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炬上人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他宁静、淡泊、追求精神境界的形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其高尚品质的赞美与敬仰。
词语解释
残书的意思:谓未读完的书。 宋 陆游 《病中作》诗:“一病二十日,直愁难自还,残书不成读,长夜只供闲。” 宋 刘克庄 《挽陈北山》诗:“握笔临池惯,残书映雪勤。”...
三衣的意思: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唱导·昙光》:“ 宋 明帝 於 湘宫 设会,闻 光 唱导,帝称善,即敕赐三衣瓶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沙门法服,惟有三衣……三衣裁製,部执不同,或缘有宽狭,或叶有小大。” 唐 贾岛 《送去华法师》诗:“秋江洗一鉢,寒日晒三衣。” 清...
生缘的意思:(1).佛教语。尘世的缘分。 唐 顾况 《送少微上人还鹿门》诗:“ 少微 不向 吴中 隐,为箇生缘在 鹿门 。” 宋 苏辙 《示诸子》诗:“老去惟堪一味闲,坐会诸子了生缘。”(2).佛教语。受生转世的因缘。《法苑珠林》卷一一六:“三説得住四十九日,生缘未具,死已更受,亦不限时节。”...
外方的意思:(1).山名。即 嵩高 。五岳之一。《书·禹贡》:“ 熊耳 外方 桐柏 ,至于 陪尾 。” 孔颖达 疏:“ 嵩高 山在 颖川 嵩高县 ,古文以为 外方山 。”(2).外地;远方。《南齐书·王琨传》:“外方小郡,当乞寒贱。” 唐 黄滔 《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诗之二:“来时走马随中使,到日援毫定外方。”《三国演义》第五回:“ 沛国 譙 人 夏侯惇 ,字 元让 ,乃 夏侯婴 之后;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有人辱駡其师, 惇 杀之,逃于外方。”(3).指向门外。《云笈七籤》卷十一:“列位次坐向外方。”...
未了的意思:[释义](动)没有完结。...
闻说的意思:犹听说。 唐 孟浩然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诗:“闻説梅花早,何如北地春?”《水浒传》第二三回:“江湖上多闻説 武二郎 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一:“闻説 天台 踰万丈,可容长啸碧峯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