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鲁有开中大知洺州次子瞻韵
宋 · 苏辙
仲连虽不仕,而非绮与园。
逡巡笑谈间,屡解战斗繁。
子敬识二孙,长揖鼓鼙喧。
意气感周郎,振策起江村。
二贤继英风,千载为高门。
曾孙事仁祖,风义夙所敦。
台阁馀故事,父老称遗言。
白发识公子,十载友元昆。
婆娑久不试,俯仰色愈温。
五马忽嘶鸣,朱轮夹征轩。
旌旄隔河至,部曲几人存。
铜虎不可留,刍狗行当燔。
秋潦决河防,遗黎化惊魂。
忧心念千里,何暇把一樽。
西城叩门别,南风吹帽翻。
嗟我限出谒,未敢逾短垣。
新晴水尚壮,想见民惊奔。
安得万丈堤,止此百里浑。
姑尔救一境,谁当理其源。
百闻贵一见,尺书为我论。
逡巡笑谈间,屡解战斗繁。
子敬识二孙,长揖鼓鼙喧。
意气感周郎,振策起江村。
二贤继英风,千载为高门。
曾孙事仁祖,风义夙所敦。
台阁馀故事,父老称遗言。
白发识公子,十载友元昆。
婆娑久不试,俯仰色愈温。
五马忽嘶鸣,朱轮夹征轩。
旌旄隔河至,部曲几人存。
铜虎不可留,刍狗行当燔。
秋潦决河防,遗黎化惊魂。
忧心念千里,何暇把一樽。
西城叩门别,南风吹帽翻。
嗟我限出谒,未敢逾短垣。
新晴水尚壮,想见民惊奔。
安得万丈堤,止此百里浑。
姑尔救一境,谁当理其源。
百闻贵一见,尺书为我论。
拼音版原文
翻译
管仲虽然不做官,但他并非远离世事。在轻松的谈笑中,他多次化解战事纷争。
子敬了解两位英勇的孙子,他们挥舞兵器,声势浩大。
他们的精神感染了周瑜,激发他在江村振作起来。
两位贤人继承了英雄的风范,千年之后仍受人尊敬。
曾孙们遵循仁德祖训,秉持道义是他们的家风。
朝廷旧事在民间流传,父老们还谈论着先人的遗训。
白发苍苍的老者识得公子,十年来一直是挚友。
长久未试身手,但他的态度依旧和蔼。
五匹骏马拉动的车驾忽然嘶鸣,华丽的车轮伴随出行。
旗帜隔着河传递消息,部下还有多少人健在。
铜虎象征权力,不能久留;权位如同刍狗,终将焚烧。
秋雨泛滥,河水决堤,百姓惊恐。
忧虑千里之外的民众,无暇饮酒消愁。
告别西城时,南风掀起我的帽子。
我因职责所限,不敢轻易逾越城墙。
雨后初晴,水流依然汹涌,想象百姓奔逃的场景。
如何能有万丈长堤,阻止这百里的洪水。
姑且救这一方百姓,但根源问题还需深究。
听闻再多,不如亲眼所见,期待你的信件详述。
注释
仲连:管仲。仕:做官。
绮:远离。
园:世事。
逡巡:从容。
战斗繁:战事纷争。
子敬:指某人。
二孙:两个孙子。
周郎:周瑜。
振策:振奋精神。
姑尔:姑且。
一境:一方。
谁当:谁能。
理其源:解决根本问题。
百闻:多闻。
尺书:书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送鲁有开中大知洺州次子瞻韵》。诗人以鲁有开赴任洺州为背景,表达了对朋友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地方治理的深深忧虑。诗中提到的如鲁仲连、子敬等历史人物,寓言般地赞美了鲁有开的高尚品格和才智,暗示他能像古代贤者那样解决战斗和纷争。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希望能有万丈堤防以止水患,但也深知问题根源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结尾处,诗人遗憾未能亲自拜访,只能通过书信交流,表达了对朋友的期待和对民生的关注。整首诗情感深沉,富有哲理,体现了苏辙作为士大夫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