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松上人西归兼呈去佞隐君子及其家贤子侄致驰仰之意去佞方舟之子松其侄
宋 · 释宝昙
白云二十七,倒跨杨岐驴。
相当子岁年,力挽千乘车。
佛法全盛日,南方即吾庐。
后来凿空辈,一一人为徒。
诚负子远游,芒鞋费无馀。
百饥仅一饱,抱病几亡躯。
是病何所起,为药当何须。
不如速归休,问津于故吾。
方舟有家学,放光照西都。
寄声为多谢,勿谓今无书。
峨嵋旧时月,夜夜来东吴。
相当子岁年,力挽千乘车。
佛法全盛日,南方即吾庐。
后来凿空辈,一一人为徒。
诚负子远游,芒鞋费无馀。
百饥仅一饱,抱病几亡躯。
是病何所起,为药当何须。
不如速归休,问津于故吾。
方舟有家学,放光照西都。
寄声为多谢,勿谓今无书。
峨嵋旧时月,夜夜来东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宝昙的作品,以送别松上人西归为主题,同时也表达了对去佞隐君子及其家族的敬意和关切。诗中描绘了松上人的形象,他年纪虽大(二十七岁),但精神饱满,骑着驴子行走在杨岐道上,显示出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人称赞他在佛法昌盛的时代,选择在南方修行,影响了许多人。
诗中提到后来的修行者都视他为榜样,但松上人却因远游而生活艰辛,经常忍饥挨饿,甚至疾病缠身。诗人关心他的健康,质疑病因并询问所需的治疗,建议他早日回家休养,回归旧日的生活。他还提及去佞方舟的儿子松和他的侄子,表达对他们家庭学问的赞赏,并希望他们能传承家学,照亮西都。
最后,诗人以峨嵋山的明月象征家乡的思念,告诉松上人,尽管相隔千里,但他的心意如同这月光,每晚都会照耀到东吴。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是对松上人的祝福,也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