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六日小妾举一男,坠地即绝。余年三十有六,尚无子嗣,怆然有感(其二)
清末民国初 · 林朝崧
不减唐家貌,硗硗头玉奇。
无缘为父子,何苦梦熊罴。
上掌珠还失,宜男草忽萎。
蔡家书籍满,恐合与文姬。
无缘为父子,何苦梦熊罴。
上掌珠还失,宜男草忽萎。
蔡家书籍满,恐合与文姬。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人林朝崧所作,表达了他对家庭不幸遭遇的深切感慨。诗中以"不减唐家貌"起笔,暗示新生儿虽然早逝,但容貌出众,如同唐代贵族之家的后代。接着,诗人感叹无缘成为父子关系,暗示对未能与孩子共成长的遗憾和无奈。
"何苦梦熊罴"引用了古人梦见熊罴生子的吉祥寓意,此处却成了讽刺,因为现实中的孩子未能存活。"上掌珠还失"进一步强调了失去孩子的痛苦,将孩子比喻为掌上明珠,如今明珠破碎,令人痛心。"宜男草忽萎"则借宜男草在孩子去世后枯萎,象征着家庭的哀伤和希望的破灭。
最后两句,"蔡家书籍满,恐合与文姬",诗人提到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历史上她饱受离乱之苦,最终流落匈奴,此处暗指自己的孩子如果还在,可能会面临相似的命运,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孩子的思念。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失去孩子的悲痛以及对家族未来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