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五首(其一)
唐 · 贯休
谁信心火多,多能焚大国。
谁信鬓上丝,茎茎出蚕腹。
尝闻养蚕妇,未晓上桑树。
下树畏蚕饥,儿啼亦不顾。
一春膏血尽,岂止应王赋。
如何酷吏酷,尽为搜将去。
蚕蛾为蝶飞,伪叶空满枝。
冤梭与恨机,一见一沾衣。
谁信鬓上丝,茎茎出蚕腹。
尝闻养蚕妇,未晓上桑树。
下树畏蚕饥,儿啼亦不顾。
一春膏血尽,岂止应王赋。
如何酷吏酷,尽为搜将去。
蚕蛾为蝶飞,伪叶空满枝。
冤梭与恨机,一见一沾衣。
注释
信心火:比喻强烈的信念或决心。鬓上丝:指白发,象征岁月流逝。
蚕腹:指蚕宝宝的身体。
桑树:古代养蚕的重要植物。
蚕饥:指蚕需要食物。
王赋:古代对君主的税收。
酷吏:严苛、残忍的官员。
搜将去:搜刮殆尽。
蚕蛾:蚕的生命阶段之一,会变成飞虫。
伪叶:比喻虚假的外表。
冤梭:织布机上的梭子,象征冤屈。
恨机:织布机,这里寓含怨恨之意。
翻译
有人深信心中的火焰炽热,足以焚烧大国。谁能相信鬓边的白发,一根根出自蚕宝宝的腹部。
我曾听说养蚕的妇女,天还没亮就爬上桑树。
她下树时担心蚕儿饥饿,连孩子的哭声也顾不上。
一个春天的辛勤付出,岂止是为了满足国王的赋税。
为何严苛的官吏如此残忍,搜刮殆尽无余。
蚕蛾化作蝴蝶飞舞,虚假的叶片空挂枝头。
冤屈的织梭和满含恨意的织机,每见一次都让人泪湿衣裳。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农妇养蚕辛勤与牺牲的诗句。通过对比心火与鬓上丝,强调了养蚕不仅是体力上的劳累,更有情感上的投入和牺牲。诗中写道,即便是母性柔弱的妇人,也会因为担忧蚕儿的饥饿而顾不得自己的孩子,这种牺牲精神在一春结束时,所换来的却可能仅是一份应付之作。
诗中的“冤梭与恨机”暗示了农妇对织布工具的依赖和辛劳,以及对生活中不公和怨愤的情感。最后,“蚕蛾为蝶飞,伪叶空满枝”则是通过对比养蚕的结果与其看似丰盈但实为空虚的桑树叶子,表现了农妇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农妇的艰辛劳作,更映射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剥削和冷漠。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这些平凡而又伟大人物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