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阙里庙庭
明 · 湛若水
悠悠宇宙内,斯人独长勤。
谁立万古心,所赖大圣人。
六籍开知见,耳目长得新。
元气岂岳降,此地传绂麟。
佳气远弥蔼,况乃亲炙存。
杏坛沛时雨,高弟集如云。
当时侍讲席,所志皆求仁。
仁也人心耳,五十何无闻。
稽首奠心曲,诱衷希圣神。
谁立万古心,所赖大圣人。
六籍开知见,耳目长得新。
元气岂岳降,此地传绂麟。
佳气远弥蔼,况乃亲炙存。
杏坛沛时雨,高弟集如云。
当时侍讲席,所志皆求仁。
仁也人心耳,五十何无闻。
稽首奠心曲,诱衷希圣神。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学者湛若水所作的《谒阙里庙庭》,表达了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敬仰和对仁爱精神的追求。首句“悠悠宇宙内,斯人独长勤”赞扬孔子在广袤宇宙中以独特的勤勉精神影响后世。接下来,“谁立万古心,所赖大圣人”强调了孔子作为千古伟人的地位,他的智慧开启人们的认知。
“六籍开知见,耳目长得新”颂扬孔子通过六经(儒家经典)传播知识,使人们耳目常新。诗人认为孔子的教诲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天地元气,此处借“元气岂岳降,此地传绂麟”表达其神圣性。接下来的“佳气远弥蔼,况乃亲炙存”进一步描绘了孔子道德教化的影响深远,仿佛佳气笼罩,亲受其教诲的人们更能体会其深意。
“杏坛沛时雨,高弟集如云”运用比喻,将孔子的教导比作及时雨,弟子众多且优秀,如同云聚。诗人回忆自己曾亲聆孔子教诲,志在求仁,“当时侍讲席,所志皆求仁”。他认为仁是人的本性,即使年过五十,仍应追求不已。
最后两句“仁也人心耳,五十何无闻”直抒胸臆,表达对孔子仁爱精神的深深敬仰,即使到了五十岁,也不应停止学习和实践仁德。结尾“稽首奠心曲,诱衷希圣神”以虔诚的态度,表达对孔子的崇敬和向圣人之心的向往。整体上,这首诗充满了对孔子的景仰和对儒家伦理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