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簇蚕词赏析

簇蚕词

清 · 惠士奇
麦风细,蚕眠地。
桑叶残,蚕上山。
蚕房渐觉侵微暑,乍暄还暖愁煞汝。
朝热熏笼夜点灯,窃脂驱雀猫捕鼠。
一日茸茸粉絮结,两日堆堆白于雪。
三日团团论斗盛,小妇量来大妇称。
缲出新丝付机杼,织成十样花纹绫。
君不见茧税年年充国课,浴蚕娘子常衣布。

鉴赏

这首《簇蚕词》描绘了蚕农们在春季忙碌的养蚕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细腻的情感。诗中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从春到夏,蚕从幼虫到成蛹的过程,以及蚕农们辛勤劳动的景象。

首先,诗的开头“麦风细,蚕眠地。桑叶残,蚕上山。”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细风吹拂着麦田,蚕开始在温暖的土地上休眠,而桑叶逐渐枯萎,蚕则开始向山上迁移,寻找新的食物来源。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也暗示了蚕农们对蚕生长周期的精准把握。

接着,“蚕房渐觉侵微暑,乍暄还暖愁煞汝。”描述了随着天气逐渐变暖,蚕房内开始感受到初夏的微热,蚕儿们在这个阶段可能会感到不适,蚕农们则为此担忧不已。这种对蚕的细致关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朝热熏笼夜点灯,窃脂驱雀猫捕鼠。”则进一步展示了蚕农们为了照顾蚕儿,日夜不息的辛勤工作。白天,他们使用熏笼防止病害,夜晚则点亮灯火,防止老鼠和鸟类的侵害,保护蚕儿的安全成长。

“一日茸茸粉絮结,两日堆堆白于雪。”描绘了蚕儿们吐丝结茧的过程,一天之内,它们就能结出如粉絮般的丝线,两天后,这些丝线堆砌在一起,洁白如雪,形象地展现了蚕丝的美丽与珍贵。

“三日团团论斗盛,小妇量来大妇称。”描述了蚕茧的收集过程,三天后,蚕茧已经足够大,可以用来制作各种丝绸制品。这里通过“小妇量来大妇称”的对比,既体现了蚕农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也反映了丝绸制作工艺的精细与复杂。

最后,“缲出新丝付机杼,织成十样花纹绫。”讲述了蚕丝经过缫丝、织造,最终成为精美绝伦的丝绸。这里的“十样花纹绫”象征着丝绸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蚕农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蚕农们在春末夏初时节的辛勤劳动,以及他们对蚕丝制品的期待与自豪。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蚕丝生产的全过程,也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