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和李太白泰山一首赏析

和李太白泰山一首

宋末元初 · 王奕
泰山天地极,邹鲁圣贤关。
周匝二千里,卓然位其间。
五文合泗水,八荒无竞山。
扶舆清淑运,日夜何曾闲。
尼山连峄阜,岂徒翠浮鬟。
轩辕与羲皞,孔孟垂曾颜。
正气尽此出,高哉其可攀。

拼音版原文

tàishāntiānzōushèngxiánguān

zhōuèrqiānzhuóránwèijiān

wénshuǐhuāngjìngshān

qīngshūyùncéngxián

shānliáncuìhuán

xuānyuánhàokǒngmèngchuícéngyán

zhèngjìnchūgāozāipān

注释

泰山:中国名山,象征尊贵和崇高。
邹鲁:古代地区名,儒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周匝:环绕。
五文:指泰山上的五色斑斓的岩石纹路。
八荒:古称四方极远之地。
扶舆:大地。
尼山:位于山东,孔子出生地。
峄阜:峄山,另一座山东名山。
翠浮鬟:形容山峦翠绿如秀发环绕。
轩辕:黄帝。
羲皞:伏羲和炎帝。
孔孟:孔子和孟子。
曾颜:孔子弟子颜回和曾参。
正气:正义之气。
高哉:多么高大。

翻译

泰山象征天地的极限,邹鲁之地汇聚着圣贤的精神。
它环绕二千里,独特地屹立在其中。
五彩斑斓的纹路连接着泗水,四周没有能与之匹敌的高山。
承载着清正之气的大地运行不息,从不停歇。
尼山与峄山相连,不只是因为翠绿的山峦如发髻般环绕。
黄帝、伏羲和炎帝,孔子、孟子的教诲流传至今。
正义的力量全由此生发,多么崇高,令人向往攀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的雄伟景象,以及它在文化与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开篇“泰山天地极,邹鲁圣贤关”即将泰山设定为连接天地、孕育圣贤之所,这一设定既表达了泰山的地理特征,也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周匝二千里,卓然位其间”则形象地展示了泰山宏伟的轮廓和它在广阔地域中的显赫地位。

“五文合泗水,八荒无竞山”中,“五文”可能指的是泰山脚下的五条河流,这些河流汇聚成泗水,显示出泰山丰饶的自然资源;而“八荒无竞山”则强调了泰山在众多山脉中的独一无二。

“扶舆清淑运,日夜何曾闲”表达了诗人对于泰山不懈地赋予它生命力与精神力量的赞美。这里,“扶舆”可能是指泰山如同古代帝王的车辂一样受到崇敬和支持;“清淑运”则形容泰山生机勃勃,日夜不息地展现其非凡之处。

接下来的“尼山连峄阜,岂徒翠浮鬟”中,“尼山”可能是指泰山周围的其他山峰,它们与泰山相连,共同构成了壮丽的景观;而“岂徒翠浮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山脉不仅是外在美貌,更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认识。

“轩辕与羲皞,孔孟垂曾颜”一句,直接点出了泰山与中国古代圣贤如黄帝(轩辕)、炎帝(羲皞)以及儒家圣人孔子和孟子的深切关联,这些圣贤的智慧和教诲如同泰山一般永垂不朽。

最后,“正气尽此出,高哉其可攀”则总结了全诗,强调了泰山所蕴含的“正气”(即正直、纯洁的气质)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源泉,而这种精神力量是人們可以追求和攀登的目标。

这首诗通过对泰山自然景观与文化历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中华民族根脉深处的情感寄托,以及对于泰山作为文化象征所承载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