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贫士七首(其七)
宋末元初 · 方回
龚夬坐何罪,持扇行觅钱。
唐意介之孙,忍饿死空山。
我尝读史册,怅望南渡前。
似兹良亦多,晚辈未可姗。
此责有所归,冠裳天地颠。
祸至崩杞国,彼悔其奚言。
唐意介之孙,忍饿死空山。
我尝读史册,怅望南渡前。
似兹良亦多,晚辈未可姗。
此责有所归,冠裳天地颠。
祸至崩杞国,彼悔其奚言。
注释
龚夬:古代人名。罪:罪过。
持扇:手持扇子。
觅钱:寻找钱财。
唐意介:历史人物。
孙:孙子。
忍饿:忍受饥饿。
空山:荒凉的山。
史册:史书。
怅望:惆怅地回顾。
南渡:南宋时期。
似兹:如此。
良亦多:这样的人也很多。
晚辈:年轻人。
未可姗:不应轻视。
责有所归:责任归属清晰。
冠裳:权贵。
天地颠:颠倒乾坤。
崩杞国:国家崩溃。
彼:他们。
悔:后悔。
奚言:说什么。
翻译
龚夬犯了什么罪,手持扇子四处寻找钱财。他是唐朝意介的孙子,忍受饥饿在空山中死去。
我曾阅读史书,感叹在南宋之前的历史。
像这样的人很多,但我们年轻人不应轻视他们。
这种责任归属有定论,权贵们颠倒乾坤。
灾祸来临使国家崩溃,他们后悔又能说什么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贫穷书生的艰难处境,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贤良之士和现实中的困顿,抒发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未知的忧虑。
“龚夬坐何罪”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中主人公的无辜受累,这位书生因贫穷而不得不持扇讨生活,行乞于市。龚夬是古代的一位隐士,因其清高脱俗而知名,但在这里被用来形象地表达了诗中人的境遇。
“唐意介之孙”一句则将现实中的贫困与历史上的豪门相对比,指的是唐朝著名的宰相唐敖之子唐意,后世称为“唐介”。这里提到他之孙忍饥饿而死于空山,表明了历史变迁下豪门之后的凋零与贫困。
“我尝读史册”以下几句是诗人通过阅读古代史书,对比古今,感慨良多。南渡指的是西晋末年王朝南迁,这里暗示着历史上的兴衰更替和时代的变迁。诗人感叹往日英雄辈出的盛况,与现在贫困士人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
“此责有所归”以下几句,则是指责时弊,批评社会不公,导致贤良之士无从施展其才华。诗人将责任归结于当权者和社会的颠倒黑白,最后通过“祸至崩杞国”一句暗示了国家因失去人才而走向衰败。
整个七首中的这最后一首,以深沉的历史感和对现实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于士人的同情以及对社会正义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