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愤(其三)
清末民国初 · 陈肇兴
风鹤经时喘未苏,飘零一剑寄长途。
年华荏苒髀生肉,戎马消磨颔有须。
每过贼营愁吠狗,常随俗忌怕闻乌。
海滨耆旧凋残尽,谁向黄公问酒炉?
年华荏苒髀生肉,戎马消磨颔有须。
每过贼营愁吠狗,常随俗忌怕闻乌。
海滨耆旧凋残尽,谁向黄公问酒炉?
鉴赏
这首诗名为《孤愤(其三)》,作者陈肇兴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年的诗人。诗中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与孤寂之感,以及对时光流逝、岁月沧桑的感慨。
首句“风鹤经时喘未苏”,以风中的鹤比喻自己历经困苦仍未恢复元气,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艰难处境和内心的焦虑。次句“飘零一剑寄长途”则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持剑远行,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
“年华荏苒髀生肉”写出了诗人感叹时光匆匆,身体逐渐衰老,暗示了岁月无情和人生的无奈。“戎马消磨颔有须”进一步刻画了诗人在战乱中消耗青春,连胡须都已生长出来,显示出岁月的痕迹和战争的残酷。
“每过贼营愁吠狗,常随俗忌怕闻乌”两句通过生活细节,描绘出诗人身处险境,连狗吠和乌鸦叫声都令他心惊胆战,表达了对环境的恐惧和不安。
最后,“海滨耆旧凋残尽,谁向黄公问酒炉?”以海滨的老人们凋零殆尽,暗示了社会变迁和世事无常,而诗人却无人可以共饮,孤独之情溢于言表,以“黄公问酒炉”的典故,表达对往昔友情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面对动荡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