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版原文
有石奇峭天琢成,有草夭夭冬夏青。
人言菖蒲非一种,上品九节通仙灵。
异根不带尘埃气,孤操爱结泉石盟。
明窗净几有宿契,花林草砌无交情。
夜深不嫌清露重,晨光疑有白云生。
嫩如秦时童女登蓬瀛,手携绿玉杖徐行。
瘦如天台山上圣贤僧,休粮绝粒孤鹤形。
劲如五百义士从田横,英气凛凛磨青冥。
清如三千弟子立孔庭,回琴点瑟天机鸣。
堂前不入红粉意,席上常听诗书声。
怪石篠簜皆充贡,此物舜庙当共登。
神农知己入本草,灵均蔽贤遗骚经。
幽人躯玩发仙兴,方士服饵延修龄。
彩鸾紫凤琪花苑,赤虬玉麟芙蓉城。
上界真人好清净,见此灵苗当大惊。
我欲携之朝太清,瑶草不敢专芳馨。
玉皇一笑留香案,锡与有道者长生。
人间千花万草尽荣豔,未必敢与此草争高名。
鉴赏
这首《菖蒲歌》由明代诗人释宗泐创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菖蒲生长于山泽间的自然景象,以及诗人对菖蒲的喜爱之情。
首先,诗人以“蒲生山泽间,水石长为徒”开篇,生动地描绘了菖蒲生长在山间水旁的环境,与周围的石头相伴,展现了菖蒲坚韧的生命力和自然之美。接着,“超然尘土外,秀色清而腴”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菖蒲超脱世俗、清新脱俗的特质,其秀美的颜色如同肥沃的土地,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诗人特别提到“印公爱之如寂公”,说明菖蒲不仅因其自然美而受到喜爱,更因其超凡脱俗的品质,被赋予了精神层面的意义。盆栽数十丛的菖蒲,虽未展现出仙人或鸾凤般的奇异形态,但在爱好者的精心修剪下,依然能呈现出相似的美感。
菖蒲的叶子被比作虬须,直而不卷,形象地描绘了其独特的形态特征;根部则穿透石缝,与苍苔相连,展示了菖蒲顽强的生命力和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诗人引用“昔闻张生十二节,苏子九花今宛宛”两句,巧妙地将菖蒲与古代文人的作品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眼中清气端可掬,此处焉知有尘俗”表达了诗人对菖蒲清雅之气的深深赞叹,认为在菖蒲的环绕下,心灵得以净化,远离尘世的喧嚣。最后,“去年赠我小石盆,几上团团青一簇。知君定出聊自怡,此心岂为物所移”几句,描述了诗人收到菖蒲后的心情变化,以及对菖蒲给予心灵慰藉的感激之情。诗人通过菖蒲这一自然之物,寄托了对宁静生活和精神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菖蒲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美好,也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态度。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超凡脱俗的艺术氛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菖蒲之美及其背后蕴含的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