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雅尚书登石钟山昭忠祠
清末近现代初 · 郑孝胥
江湖交流山压城,祠堂照影收江声。
千疮万痍痛徐定,惟见楼观栖峥嵘。
已乱终疑阙人力,三十馀年民尚瘠。
山县荒荒仅一祠,壁记含悲空入石。
劫后神州运渐开,救时须是异人来。
沉吟高阁天风晚,落尽江梅长绿苔。
千疮万痍痛徐定,惟见楼观栖峥嵘。
已乱终疑阙人力,三十馀年民尚瘠。
山县荒荒仅一祠,壁记含悲空入石。
劫后神州运渐开,救时须是异人来。
沉吟高阁天风晚,落尽江梅长绿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石钟山昭忠祠的景象,以及诗人对历史沧桑和国家命运的感慨。首句“江湖交流山压城”展现了山势险峻,仿佛与江湖交融,暗示着祠堂所在之地的雄浑与壮丽。接下来,“祠堂照影收江声”写祠堂倒映在江水中,仿佛能收纳江水的波涛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千疮万痍痛徐定”表达了对国家历经战乱后的伤痕累累,以及社会慢慢恢复的艰难过程。“惟见楼观栖峥嵘”则描绘了祠堂建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坚韧。
“已乱终疑阙人力”暗指战乱并非人力所能完全避免,而“三十馀年民尚瘠”则揭示了战乱带来的长期民生凋敝。诗人接着指出,尽管如此,石钟山上的昭忠祠仍孤独存在,只有墙壁上的碑文承载着历史的悲痛。
最后两句“劫后神州运渐开,救时须是异人来”寄寓了对未来的期待,希望在灾难过后,国家能够逐渐振兴,需要的是非凡人物来引领。而“沉吟高阁天风晚,落尽江梅长绿苔”以景结情,描绘了傍晚时分,诗人独自在高阁上沉思,周围江梅凋零,唯有青苔见证岁月变迁。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郑孝胥作为清末近现代诗人的独特视角和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