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樊润州秋日登城楼
唐 · 皇甫冉
露冕临平楚,寒城带早霜。
时同借河内,人是卧淮阳。
积水澄天堑,连山入帝乡。
因高欲见下,非是爱秋光。
时同借河内,人是卧淮阳。
积水澄天堑,连山入帝乡。
因高欲见下,非是爱秋光。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露冕:指帝王或官员的冠冕,象征尊贵。平楚:古代楚地的一种地貌,平坦且草木茂盛。
寒城:形容城市气候寒冷。
河内:古地区名,这里可能指诗人的代称或官职。
淮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淮河流域。
积水:形容水面宽阔。
天堑:天然的壕沟,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
帝乡:指京都或天庭,这里可能指皇帝的居所。
因高:因为身处高位。
秋光:秋天的景色。
翻译
身着朝冠俯瞰平楚之地,寒冷的城市披覆着早来的霜冻。此时我如同借用河内的身份,人却在淮阳静卧。
广阔的积水映照天空,连绵的山峦直入天之都邑。
我登高是为了向下看,而非单纯地喜爱秋天的景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水景象。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着被露水和薄霜覆盖的楚地平原,那份清寒之感似乎可以触手可及。"时同借河内,人是卧淮阳"两句表明诗人与他人共享这秋日之景,而人们都沉醉于淮水流域的美丽风光。
接下来的"积水澄天堑,连山入帝乡"则描绘了水面如镜,映照出天边的堤岸,以及连绵不绝的山脉似乎通向神秘的仙境。诗人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
最后两句"因高欲见下,非是爱秋光"则透露出诗人的心境,他之所以站立在高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秋天的美丽,更是一种想要俯瞰世界、超越尘世的愿望。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也体现了他内心对于更高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