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静简堂老赠藤杖
宋 · 陈造
两枝藤杖各过头,一赠诗翁一自留。
借力崎岖知意厚,分岐喧静果谁优。
拄归山路烟岚好,横向禅堂魔魅愁。
偿尽阿师行脚债,不妨分我老沧洲。
借力崎岖知意厚,分岐喧静果谁优。
拄归山路烟岚好,横向禅堂魔魅愁。
偿尽阿师行脚债,不妨分我老沧洲。
注释
两枝藤杖:两根拐杖。各过头:各自超过头顶。
诗翁:指诗人。
自留:自己留下。
借力:借助力量。
崎岖:山路不平。
知意厚:深知情谊深厚。
分岐:分歧。
喧静:寂静和喧闹。
谁优:哪个更好。
拄归山:拄杖归山。
烟岚:山中的云雾。
禅堂:禅房。
魔魅愁:恶魔般的忧虑。
偿尽:偿还完毕。
阿师:对师父的尊称。
行脚债:长期行走的辛苦。
老沧洲:老者隐居的地方,代指宁静的生活。
翻译
两根藤杖各自超过头顶,一根赠予诗翁他留下一根。借助崎岖之路才知情谊深厚,分歧处寂静与喧闹究竟哪个更佳。
拄着藤杖走在山路上云雾缭绕,横过禅堂却让恶魔般的心事增添忧虑。
偿还完师父的长途跋涉之恩,不妨分给我这老者一片宁静的水边生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造所作的《隐静简堂老赠藤杖》。诗中通过描绘两枝藤杖的赠予和使用,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首联“两枝藤杖各过头,一赠诗翁一自留”描绘了赠杖的情景,藤杖象征着扶持与陪伴,诗人将杖分别赠予友人和自己,体现了彼此间的相互关心和理解。
颔联“借力崎岖知意厚,分岐喧静果谁优”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通过在崎岖路上借助藤杖的力量,诗人表达了在生活中的困难时刻,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显得尤为珍贵。同时,也暗示了在喧闹与宁静的选择中,各有其优劣,但友情的价值超越了这些。
颈联“拄归山路烟岚好,横向禅堂魔魅愁”描绘了杖在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中的作用。在归山的路上,杖帮助诗人走过美景,而在禅堂中,杖则成为抵挡诱惑、保持内心平静的工具。
尾联“偿尽阿师行脚债,不妨分我老沧洲”以“阿师”代指友人,表达诗人希望与友人共享晚年时光,即使在老去的岁月里,也能像偿清修行债务一样,共同度过宁静的生活。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藤杖这一物象,传达出友情的深厚和生活的哲理,展现了宋诗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