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归宗寺呈天然和尚赏析

归宗寺呈天然和尚

明末清初 · 陈子升
四十年前恨不同,高山忽仰客途中。
面当真处才云识,心待归时更叩空。
墨碣字彯池水净,雪房炉射殿灯红。
欣从两世师承地,况自昙摩海岸东。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归宗寺呈天然和尚》。诗中情感深沉,意境深远,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之情以及内心的复杂情感。

首联“四十年前恨不同,高山忽仰客途中”,以时间跨度和空间转换为背景,暗示了诗人与高僧之间的隔阂与距离,随后在旅途中突然对高僧产生仰慕之情,形成情感上的转折。

颔联“面当真处才云识,心待归时更叩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变化。诗人首次真正认识到高僧的真谛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而内心深处的感悟则需要在回归平静之后,通过心灵的叩问来实现。这里运用了“云识”和“叩空”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认识与领悟的过程。

颈联“墨碣字彯池水净,雪房炉射殿灯红”,通过自然景物和建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墨碣上的文字与清澈的池水相映成趣,雪房中的炉火映照着殿内红灯,这些细节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寓意着内心的纯净与光明。

尾联“欣从两世师承地,况自昙摩海岸东”,表达了诗人对高僧教导的感激之情,并强调了自己与高僧之间超越时空的师徒关系。同时,“昙摩海岸东”这一地点的提及,可能暗含了某种特殊的宗教或文化意义,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神秘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高僧的崇敬之情及其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