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阴那诗
明 · 释慧机
众壑含清晖,晨夕朔风冷。
扶杖展健步,遂上诸峰顶。
翘首望云关,恍惚散仙骋。
我心如木枯,况获兹幽境。
理感兴自超,不关众山静。
日暮踏下山,斜阳照孤影。
叩扉闻清钟,猛然发深省。
扶杖展健步,遂上诸峰顶。
翘首望云关,恍惚散仙骋。
我心如木枯,况获兹幽境。
理感兴自超,不关众山静。
日暮踏下山,斜阳照孤影。
叩扉闻清钟,猛然发深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阴那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心灵的交融。首句“众壑含清晖,晨夕朔风冷”以清晨和傍晚的景象开篇,山壑中蕴含着清新的光辉,晨风和晚风都显得格外寒冷,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接着,“扶杖展健步,遂上诸峰顶”描述了诗人徒步登山的过程,展现出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翘首望云关,恍惚散仙骋”则将视角转向了天空,诗人仰望云雾缭绕的山间小径,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飘逸的仙人,自由自在地在云间穿行。接下来,“我心如木枯,况获兹幽境”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幽静的自然环境时内心的感慨,似乎自己的心灵也变得如同枯木一般,与自然融为一体。
“理感兴自超,不关众山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受,诗人认为这种超越世俗的情感并非单纯由外界的寂静所引发,而是内心深处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最后,“日暮踏下山,斜阳照孤影。叩扉闻清钟,猛然发深省”描绘了诗人下山时的情景,夕阳的余晖洒在孤独的身影上,伴随着寺庙的钟声,诗人突然有了深刻的自我反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以及在自然美景中获得的超脱与反思,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