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暮春村行(其四)赏析

暮春村行(其四)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渐近清明候,寒深积雨中。
已迟芳草绿,更滞木棉红。
水潦农人苦,豚蹄野庙同。
纷纷啼布谷,尚觉稻田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晚春时节,清明前后,寒气未消,连绵细雨中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与乡村生活的质朴情感。

首句“渐近清明候”,点明时间,暗示季节的转换,清明节前后的时节,万物复苏,但寒意犹存。接着“寒深积雨中”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阴冷潮湿,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已迟芳草绿,更滞木棉红”两句,对比鲜明,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又突出了自然界的不完美。芳草虽已泛绿,但因雨水过多而显得迟缓;木棉花虽红艳,却因湿润而滞留枝头,不能随风飘落,形象地描绘了晚春特有的景象。

“水潦农人苦,豚蹄野庙同”揭示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水涝给农民带来了苦难,他们辛勤劳作,却因天灾而收成不佳;而祭祀活动则在简陋的野庙中进行,豚蹄作为祭品,反映了农民对神灵的敬畏和对丰收的祈愿。

最后,“纷纷啼布谷,尚觉稻田空”以布谷鸟的啼叫结束全诗,布谷鸟的叫声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既增添了诗的意境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稻田丰收的期待与担忧。布谷鸟的啼声与稻田的空旷形成对比,隐含着对农业生产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晚春时节乡村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农民劳作艰辛的同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