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刘叔骥兼索远斋伯瑞仲文叔鱼叔骥和叔太和送行诗
宋 · 赵蕃
苕溪往来非不款,何山道场况非远。
如何著脚竟无缘,孤我平生看山眼。
刘郎生长在溪山,吸光饮绿岁月闲。
不惟人作晋宋样,更觉诗参简远间。
向来稍得相酬唱,别后阙然难屡枉。
况今结束事西浮,那可无诗道遐想。
远斋视我犹其子,伯仲视我乃其季。
傥能俱寄绝妙辞,更约髯参并表弟。
如何著脚竟无缘,孤我平生看山眼。
刘郎生长在溪山,吸光饮绿岁月闲。
不惟人作晋宋样,更觉诗参简远间。
向来稍得相酬唱,别后阙然难屡枉。
况今结束事西浮,那可无诗道遐想。
远斋视我犹其子,伯仲视我乃其季。
傥能俱寄绝妙辞,更约髯参并表弟。
注释
款:频繁。道场:修行的场所。
孤:使...孤独。
刘郎:诗人自指或对友人的称呼。
吸光饮绿:比喻汲取自然的精华。
晋宋样:指晋宋时期文人的风格。
阙然:中断、空缺。
结束事:漂泊之事。
遐想:远方的想象或思念。
犹其子: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伯仲:兄弟中的次序,这里指兄长。
表弟:亲戚关系中的小辈。
翻译
我在苕溪来往并非不频繁,更何况道场所在的山并不遥远。为何到此却始终无缘相见,让我一生的赏山之眼感到孤独。
刘郎在此溪山中度过一生,享受着闲适的时光,汲取自然的精华。
他不仅人如晋宋时期的文人,诗歌更是深沉简约。
我们曾有短暂的交流,但分别后难以再频繁通信。
如今我漂泊西去,怎能没有诗篇寄托远方的思绪。
远斋视我如同亲子,而伯仲则视我为最小的弟弟。
如果能一起寄来绝妙的诗篇,还请邀请髯参和表弟一同参与。
鉴赏
这首宋诗是赵蕃赠给友人刘叔骥的作品,表达了诗人与刘叔骥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对他的赞赏。首句“苕溪往来非不款”描绘了诗人与刘叔骥常在苕溪附近交往,关系亲密。接下来的“何山道场况非远”暗示了刘叔骥可能居住在山水之间,环境清幽。
“如何著脚竟无缘”表达了诗人遗憾未能常常见面,感叹缘分未至。诗人自比为“孤我平生看山眼”,意为自己一生中难得有这样欣赏山水的朋友。刘叔骥被赞为“吸光饮绿岁月闲”,形象地刻画了他的闲适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不惟人作晋宋样,更觉诗参简远间”赞美了刘叔骥不仅人品高洁,诗歌也具有晋宋诗人的风范,且富有简练深远的意境。诗人回忆过去与刘叔骥的诗词唱和,感叹别后难以再有频繁的交流。
“况今结束事西浮,那可无诗道遐想”表达了刘叔骥即将西行,诗人期待通过诗篇寄托思念之情。最后,诗人以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厚谊,希望刘叔骥能与其他友人一起寄诗回应,共享文学之乐。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既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友情,又通过对刘叔骥的描绘,体现了他对高雅生活的向往和对诗歌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