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啸
明 · 释函是
长啸千峰顶,下方闻不闻。
倚杖落红叶,开畬烧白云。
云端邈天际,不见其中人。
树下一敛目,隔山来斧斤。
丁丁彻遐迩,寂感乃愈纷。
声象体自玄,圣哲无所云。
坐起翘青冥,高低阳雁群。
倚杖落红叶,开畬烧白云。
云端邈天际,不见其中人。
树下一敛目,隔山来斧斤。
丁丁彻遐迩,寂感乃愈纷。
声象体自玄,圣哲无所云。
坐起翘青冥,高低阳雁群。
鉴赏
这首诗《长啸》由明代诗人释函是所作,通过描绘在山巅长啸的情景,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
首句“长啸千峰顶”,开篇即以“长啸”这一动作置于高耸的山峰之上,营造出一种豪迈而孤独的氛围。接着“下方闻不闻”,一问一答,既表达了声音传至远方的意境,也暗示了与世隔绝、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
“倚杖落红叶,开畬烧白云”,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倚靠手杖,观赏落叶飘零,以及在田间焚烧,烟雾缭绕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宁静之美。
“云端邈天际,不见其中人”,进一步强调了山间的空旷与辽远,仿佛与世隔绝,只有云朵与天空相伴,没有人间烟火的气息。
“树下一敛目,隔山来斧斤”,诗人闭目静思,远处传来砍伐树木的声音,却并未打扰他的内心平静,反而让他更加沉浸在自然之中。
“丁丁彻遐迩,寂感乃愈纷”,斧头砍伐的声音穿透了远近的空间,但在寂静中,这种纷扰反而显得更加清晰,凸显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声象体自玄,圣哲无所云”,声音与形象在深邃的宇宙中自成一体,圣贤哲人的言语在此刻似乎失去了意义,强调了自然之美的独特性和超越性。
“坐起翘青冥,高低阳雁群”,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或坐或立,仰望天空,雁群在阳光下飞翔的场景,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山林、云雾、声音、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以及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