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荆轲传作六首(其二)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田光鞠武总谋臣,计失须臾欲劫秦。
岂有精灵归匕首,空令哀怨断龙唇。
萧萧风起冲冠发,飒飒云吹首路尘。
自此悲歌燕市绝,屠沽无复报恩人。
岂有精灵归匕首,空令哀怨断龙唇。
萧萧风起冲冠发,飒飒云吹首路尘。
自此悲歌燕市绝,屠沽无复报恩人。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在阅读《荆轲传》后所作的六首诗中的第二首。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
诗中首先提到“田光鞠武总谋臣”,暗示了荆轲作为谋士的身份和地位。然而,“计失须臾欲劫秦”则揭示了荆轲刺杀秦王计划的失败,仅仅因为一时的疏忽或决策失误。这种转折点的描述,让人不禁为荆轲的命运感到惋惜。
接着,“岂有精灵归匕首,空令哀怨断龙唇”两句,表达了对荆轲未能实现其志向的遗憾。这里的“精灵”可能象征着荆轲的灵魂或精神,而“匕首”则是他行刺的工具。“哀怨断龙唇”则可能是对荆轲未能成功完成任务的悲愤表达,同时也暗含了对秦王的威胁被暂时解除的无奈。
“萧萧风起冲冠发,飒飒云吹首路尘”描绘了荆轲在行动前的紧张与决绝,以及行动后的孤独与失落。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氛围感,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荆轲内心的波澜。
最后,“自此悲歌燕市绝,屠沽无复报恩人”表达了对荆轲壮志未酬的感慨。燕市,可能指的是荆轲行刺前的地点,这里用以象征他的英雄事迹。而“屠沽无复报恩人”则暗示了荆轲的牺牲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或许是指他的行为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也可能是对那些未能理解或报答他的人的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荆轲刺秦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同情和对英雄命运的深思。它不仅赞扬了荆轲的勇气和决心,也反思了个人力量在历史洪流中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