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七日与吴沈二道人同过书坞时山堂初成
宋 · 周南
暋阳收晶荧,清舫度林汇。
坡陀认槿篱,屋角初涂塈。
入门露荫竹,走鞭土为沸。
橘栾尚小涩,菊柄已幽毅。
少纾趺坐筋,渐出穹隙味。
疏丛石贞瘦,密樾尘髣髴。
成余独往愿,劳我慈亲费。
亲年合几何,倏已近喜畏。
我发白满把,晚食迟下胃。
一岁能几来,每来时自慰。
不雨已经旬,长道熠饥蜚。
竹檐出山泉,草根坌土气。
长愿居此劳,州里未为贵。
坡陀认槿篱,屋角初涂塈。
入门露荫竹,走鞭土为沸。
橘栾尚小涩,菊柄已幽毅。
少纾趺坐筋,渐出穹隙味。
疏丛石贞瘦,密樾尘髣髴。
成余独往愿,劳我慈亲费。
亲年合几何,倏已近喜畏。
我发白满把,晚食迟下胃。
一岁能几来,每来时自慰。
不雨已经旬,长道熠饥蜚。
竹檐出山泉,草根坌土气。
长愿居此劳,州里未为贵。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八月七日游历书坞的情景,山堂新成,景色宜人。阳光收敛,清澈的小舟穿过林间汇流,远处坡陀处可见槿篱和刚刚粉刷的屋角。进入门内,竹影斑驳,泥土的气息四溢,橘子和菊花虽小但已显酸涩和坚韧。诗人稍作休息,品味着自然的气息,稀疏的石丛显得坚贞而瘦削,茂密的树荫带来一丝尘埃的朦胧。
诗人感慨岁月匆匆,母亲年事已高,自己发白齿落,饮食无常,一年中能来此地的次数有限,每次来访都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慰藉。连续多日无雨,道路显得炙热,只有山泉从竹檐滴落,草根散发出泥土的气息。诗人表达了长久居住在此的愿望,即使在州县之间并不显贵,对他来说,这份宁静和亲情更为珍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以及对亲情的珍视,流露出淡泊名利、向往简静生活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