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二)赏析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二)

宋 · 苏辙
人言性本静,不必林与山。
世虽有此理,知谁非妄言。
自我作归计,于今十馀年。
低回轩冕中,此语愧虚传。

注释

人言:人们的普遍看法。
性:本性。
静:宁静。
不必:不需要。
林与山:山林生活。
世:世间。
虽:虽然。
妄言:空谈,无根据的话。
自我:自己。
作:决定。
归计:归隐计划。
于今:至今。
十馀年:十多年。
低回:犹豫不决,徘徊。
轩冕:官位和权势。
此语:这句话。
愧:感到惭愧。
虚传:空洞地流传。

翻译

人们常说人的本性本来宁静,无需追求山林的隐逸。
世间虽然有这样的道理,但谁知道哪些不是空谈呢。
自从我决定归隐,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在官场的纷扰中徘徊,这句话如今显得愧对流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二)》中的片段。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人性本质静谧的理解,他认为人的本性确实倾向于平静,无需完全依赖于远离尘世的山林生活来体现。然而,他质疑世间是否真的有人能完全遵循这种理论,暗示现实中有许多人可能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实践。

诗人提到自己已经十多年前就萌生了归隐的想法,但在实际的仕途生活中,他发现自己并未能完全脱离世俗的纷扰,对于"人言性本静"的说法感到惭愧,认为这句流传的话在现实中并未得到充分实现。通过这首诗,苏辙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未能完全遵从内心宁静的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