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谒袁督师墓
英名不掩故坟在,清明野烧青回红。
迩来正值国多事,蹙地万里辽东东。
视明亡徵系公死,季清诸将犹沙虫。
春秋内外大异义,诸夏自杀今为讧。
人才由蘖亦复尽,独寻旧史追前踪。
当年和议岂得已,盖欲以暇营锦中。
收拾散亡计恢复,肘腋之患除文龙。
遵化三屯一战衄,间关入卫宁非忠。
维公志业自千祀,事去历历犹能穷。
上炳日星下河岳,讵藉土壤增崇隆。
我来墓祭辄三叹,瞻徊惟敬堂前松。
谁令丹垩蚀风雨,乃请庙飨为迎逢。
援唐宗姓祀李耳,希宋濮议跻欧公。
时流无耻可足道,于公不啻筵撞钟。
注释
帅边:统帅边疆。易祀:改变祭祀。
雄:杰出。
故坟:旧墓。
清明:清明节。
辽东:古代地区名。
肘腋之患:近在眼前的威胁。
维公:指这位公。
千祀:千年。
墓祭:在墓前祭奠。
庙飨:在庙中祭祀。
李耳:即老子,李姓始祖。
濮议:宋代关于皇位继承的争议。
欧公:指欧阳修。
筵撞钟:形容声音洪亮。
翻译
南方将领立下非凡功勋,三百年的祭祀无人能比其雄壮。英雄名声不因岁月而磨灭,清明时节野火映照着坟头的青红。
近年来国家多事,辽东万里之地陷入战乱。
目睹明朝衰亡的征兆,公之牺牲与季清将领们如沙虫般微小。
朝野内外大义相悖,华夏内部纷争不断。
人才凋零,唯有从历史中寻找先例。
当初和议并非自愿,实为争取时间以图内部繁荣。
计划收复失地,文龙除去了肘腋之患。
遵化三屯一战受挫,他坚守卫国并非不忠。
公的功业流传千年,事迹清晰可见。
他的光芒照耀天地,无需土地增其声名。
我来墓前祭奠多次,瞻仰松树表达敬意。
是谁让风雨侵蚀墓碑,竟请求建庙以迎奉。
效仿唐朝,尊奉李姓,如同宋代濮议推崇欧阳修。
世风无耻,难以言表,公的品德犹如撞钟般响亮。
鉴赏
这首诗是对一位名将的赞颂和哀悼。开头两句“南人帅边非常功,易祀三百无此雄”表明被歌颂的人物在边疆戍守有着卓越的战绩,无人能及。接着,“英名不掩故坟在,清明野烧青回红”则描绘了这位将军生前威望赫赫,即使去世后其英名依然如故坟墓未被埋没,而清明时节的野火烧尽杂草,只留下了青色的苔藓和红色的花朵,象征着他的英灵永存。
“迩来正值国多事,蹙地万里辽东东”表达了国家面临重重困难之际,这位将军如果在世,将能以其勇武和智谋平定边疆。然而,“视明亡徵系公死,季清诸将犹沙虫”则转而哀悼这位英雄已逝,留下的是其他将领如同沙场上的小虫般无足轻重。
“春秋内外大异义,诸夏自杀今为讧”可能是指南北朝鲜的内忧外患,以及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混乱和战祸。而“人才由蘖亦复尽,独寻旧史追前踪”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的英杰人物的怀念,希望从古代的文献中找到他们的足迹。
“当年和议岂得已,盖欲以暇营锦中”可能是在提到某次重要的和谈或是政策的制定。而“收拾散亡计恢复,肘腋之患除文龙”则是对一位名将收复失地、消除内忧外患的赞美。
“遵化三屯一战衄,间关入卫宁非忠”可能是在描述某次重要的军事胜利,而“维公志业自千祀,事去历历犹能穷”则表达了这位将军的事迹和抱负是长久而深远的,至今仍令人追思。
“上炳日星下河岳,讵藉土壤增崇隆”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景象,可能是在赞美这位将军威望如同山岳一般巍峨。而“我来墓祭辄三叹,瞻徊惟敬堂前松”则是诗人在墓前祭奠时所发出的感慨和敬意。
最后,“谁令丹垩蚀风雨,乃请庙飨为迎逢”可能是在询问何人能使这位英雄的陵墓受损,而“援唐宗姓祀李耳,希宋濮议跻欧公”则是希望像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样被后世纪念。
整首诗充满了对英雄将军的赞美和哀悼,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这位将军不朽英名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