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和陶赴假江陵夜行赏析

和陶赴假江陵夜行

宋 · 苏轼
缺月不早出,长林踏青冥。
犬吠主人怒,愧此闾里情。
怪我夜不归,茜袂窥柴荆。
云间与地上,待我两友生。
惊鹊再三起,树端已微明。
白露净原野,始觉丘陵平。
暗蛩方夜绩,孤萤亦宵征。
归来闭户坐,寸田且默耕。
莫赴花月期,免为诗酒萦。
诗人如布谷,聒聒常自名。

注释

缺月:不完整的月亮。
长林:广阔的树林。
青冥:天空。
愧:感到惭愧。
茜袂:红色的衣服袖子。
柴荆:简陋的木门。
云间:天空。
友生:朋友。
微明:黎明前的微光。
丘陵:小山丘。
暗蛩:夜间鸣叫的蟋蟀。
孤萤:孤独的萤火虫。
寸田:内心世界,比喻个人的思想空间。
诗酒:诗歌和美酒,代表文人生活。
布谷:一种鸟类,叫声如‘布谷’。

翻译

月亮迟迟未升起,我在长林中漫步。
狗吠声惹怒了主人,我深感惭愧,因为这乡邻的情感。
他们责怪我深夜未归,红衣女子在柴门外偷看。
我在云间和大地之间,等待两位朋友的到来。
惊飞的喜鹊多次起落,天边已微微发亮。
白露洗净了田野,我才感到丘陵变得平坦。
夜晚的蟋蟀还在忙碌,孤独的萤火虫也在飞行。
回家后关上门独坐,默默耕耘我的内心世界。
不要赴那花前月下之约,以免被诗酒所牵绊。
诗人就像布谷鸟,总是自我喧嚣地歌唱。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深含哲理。开篇即以"缺月不早出,长林踏青冥"描绘了夜行的景象,月亮未现,诗人在长长的林间小道上缓缓前行,踏着青苔,心境宁静而深远。

接着"犬吠主人怒,愧此闾里情"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庭、亲情的牵挂和内疚。夜晚不归,家中犬吠叫唤,主人或许生气,这些都是诗人心中的牵绊和愧疚。

"怪我夜不归,茜袂窥柴荆"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外界的嘲讽与自辩。诗人晚上未归,衣衫沾湿,被世俗之人所怪异,但他却在柴门草丛间寻找心灵的寄托。

"云间与地上,待我两友生"这句表达了对朋友情谊的珍视。诗人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相提并论,将待己如友的态度贯穿于天地之间。

"惊鹊再三起,树端已微明"则是夜行中的一段生动画面。鸟儿被惊扰而飞起,树梢上已经露出曦光,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

"白露净原野,始觉丘陵平"描绘了清晨的景致。露水洗净了大地,诗人此时才真正感受到山丘之平缓。

"暗蛩方夜绩,孤萤亦宵征"则是对昆虫和萤火虫在黑夜中忙碌活动的描写,暗示着即使是在寂静的夜晚,也有生命在不停地努力生存。

"归来闭户坐,寸田且默耕"表达了诗人归家后的心境。关闭门户,坐在自家的田园中,虽然只是小片土地,但心中仍然充满了对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莫赴花月期,免为诗酒萦"则是诗人对于俗世纷扰的一种警醒。不要去追逐那些虚华的欢乐,以避免陷入诗歌与美酒带来的无尽烦恼。

最后"诗人如布谷,聒聒常自名"则展示了诗人的自嘲与谦逊。他将自己比作布谷(古代隐逸之人),自称其名,以此来表达对世俗的超然和自己的文学追求。

整首诗通过夜行的场景,抒写了诗人对于家庭、友情、自然以及个人理想的深刻感悟,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