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吴伯承
裴台咫尺地,勇往复雨淫。
窗前几红药,俯首如不禁。
悠悠览物化,了了知予心。
卜邻得佳士,问学方骎骎。
端如云间鹤,不受尘埃侵。
应门有长须,杖策许相寻。
匪为食有鱼,杞桋采墙阴。
听我清庙诗,三叹有馀音。
洋洋百世下,斯道岂陆沉。
君看有本源,发端自涔涔。
愿君勉勿倦,抱膝试长吟。
傥臻名教乐,何必怀山林。
新诗尚来嗣,庶以贻规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湘:湘江。逮:到、及。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雨淫:风雨频繁。
红药:红芍药。
不禁:无法抵挡。
物化:万物的变化。
予心:我的心意。
骎骎:形容进步迅速。
云间鹤:比喻高洁的人。
尘埃:世俗尘土。
庶:或许。
规箴:规劝或教训。
翻译
湘江上的一片苇叶就能承载航行,直到春天的深处风浪才大。裴台近在眼前,尽管风雨频繁,仍勇往直前。
窗前的几株红芍药,低头似乎无法抵挡这风雨。
悠然观察万物变化,清晰明白我的心意。
选择邻居得到良师益友,学问进步迅速。
就像云端的仙鹤,不被尘世纷扰所沾染。
家中有人留着长须,持杖而来,期待与你相见。
并非只为食物丰饶,而是寻求墙阴下的宁静。
请聆听我在清庙诵读的诗篇,余音绕梁三叹。
即使在百年之后,这种道义怎会沉沦。
你看那源头清澈,始于涓涓细流。
希望你能坚持不懈,抱膝静思,长久吟咏。
如果能享受到名教的快乐,何需隐居山林。
新的诗歌传承不断,或许能留下一些教诲。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栻所作,颇具文人情怀与哲理思考。全诗结构清晰,意境优美,可分为几部分来鉴赏。
开篇“一苇湘可航,风涛逮春深。”描绘出早春时节,一片芦苇在春风的吹拂下似乎可以航行,风波不惊,水势平缓,彰显了诗人对春日静谧景象的细腻观察。
紧接着,“裴台咫尺地,勇往复雨淫。”则写出了诗人面对书卷(裴台指书桌)的专注与勤奋,以及不畏艰难、勇于探求知识的精神态度。这里的“雨淫”可能暗示外界纷扰,但诗人心无旁骛,专注学问。
第三部分,“窗前几红药,俯首如不禁。”描写了窗前花开,诗人低头沉思,仿佛被花朵吸引,不自觉地陷入对美好事物的沉醉。这一幕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美感。
“悠悠览物化,了了知予心。”表达了诗人通过观察万物变化来领悟生命真谛,对内心世界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随后,“卜邻得佳士,问学方骎骎。”写出了诗人对志同道合之人的寻求,以及渴望向他们请教学问的心情。这里的“骎骎”形容学习的勤奋与专注。
紧接着,“端如云间鹤,不受尘埃侵。”则用了高洁的鹤立于云端,拒绝尘世污染的意象来比喻诗人追求精神上的清净和超脱。
“应门有长须,杖策许相寻。”这两句似乎表达了诗人的期待,有志同道合之士到来共同探讨学问。这里的“长须”、“杖策”都是古人学者或隐者的象征。
再下,“匪为食有鱼,杞桋采墙阴。”写出了生活的自足与宁静,以及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喜悦。这两句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随后,“听我清庙诗,三叹有馀音。”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别人聆听自己的诗歌,并从中获得共鸣。这里的“三叹”可能指的是读诗时的停顿和赞赏之声。
“洋洋百世下,斯道岂陆沉。”这两句表明诗人的学问与思想不会随时间而消逝,而是流传后世,影响深远。这里的“斯道”指的是诗人所追求的道理和学问。
最后,“愿君勉勿倦,抱膝试长吟。”则是诗人对友人的期望与鼓励,希望对方不要疲倦,能够静坐思索,并尝试着长时间地吟诵诗歌,以此来修身养性。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学问的渴望,以及对生活态度的选择。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篇融合了哲思与艺术表达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