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中丞张文忠公希孟谏罢灯山奏稿后
元 · 乃贤
才闻御史戮中台,又见灯山奏疏来。
自信茅焦无死罪,独知苏轼是英材。
九门争看捐躯谏,百辟惊传拜赐回。
千古救荒遗爱在,祠门犹向曲江开。
自信茅焦无死罪,独知苏轼是英材。
九门争看捐躯谏,百辟惊传拜赐回。
千古救荒遗爱在,祠门犹向曲江开。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乃贤的《题中丞张文忠公希孟谏罢灯山奏稿后》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张文忠公敢于直言进谏的敬佩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评价。首句“才闻御史戮中台”描绘了当时朝廷中激烈的斗争,御史对高层的严厉弹劾,暗示了张文忠公的勇气。接着,“又见灯山奏疏来”点出他上奏反对灯山之举,显示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诗人认为张文忠公像古代的茅焦一样,虽面临可能的危险,但坚信自己无罪,且能识得苏轼那样的英才。这里暗含对他的智识和胆识的赞赏。“九门争看捐躯谏”形象地写出人们对于他直谏行为的关注和敬仰,而“百辟惊传拜赐回”则展示了他奏疏得到皇帝回应,可能的危机得以化解的戏剧性场面。
最后两句“千古救荒遗爱在,祠门犹向曲江开”总结了张文忠公的仁政精神,他的谏言不仅关乎一时之事,更留下了长久的救荒之恩,他的祠堂至今仍沿袭曲江一带,象征着人们对他的怀念和敬仰。整体来看,这首诗赞扬了张文忠公的忠诚与智慧,以及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