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远望惠山二首(其二)
宋 · 杨万里
诗人也是可怜生,不及穿云渡水僧。
不是惠山看不见,只教遥见不教登。
不是惠山看不见,只教遥见不教登。
注释
诗人:指写这首诗的人,可能处于某种困境。可怜:形容处境不佳或令人同情。
穿云渡水僧:比喻四处漂泊、自由自在的僧人。
惠山:一处具体的山名,可能有特殊意义或象征着隐逸生活。
遥见:远望。
登:登山,亲自体验。
翻译
诗人的生活真是可怜啊,比不上云游四海的僧人。并不是惠山不让人看见,而是只能远远望见,不能亲身登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名为《雨中远望惠山二首(其二)》。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僧人的境遇,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不甘心中的局限。
“诗人也是可怜生,不及穿云渡水僧。”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自谓“可怜生”,显示出一种自我同情的情绪,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生活中种种束缚的无奈。而“不及穿云渡水僧”则是对比之辞,僧人能够超脱尘世,随心所至,而诗人却不能。这不仅是在写景,更是在抒发一种精神状态,即诗人对于自由和解脱的向往。
“不是惠山看不见,只教遥望不教登。” 这两句则是具体描绘了这种精神状态下的景象。惠山在雨中的模糊轮廓,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诗人并不真正渴望攀登这座山,而是在通过远望来满足自己对远离尘世的憧憬和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超脱和自由的渴求,以及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