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发邯郸暂寓西署四首(其一)
明 · 卢龙云
信宿丛台下,栖栖一旅人。
閒方谢簿领,愁转怯风尘。
砧杵秋声急,关山客梦频。
但谙倚伏理,何处不容身。
閒方谢簿领,愁转怯风尘。
砧杵秋声急,关山客梦频。
但谙倚伏理,何处不容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丛台下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对过往官场生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忧虑。首句“信宿丛台下”,点明了地点,暗示着诗人在此停留了两晚,或许是为了暂时的避难或是思考。接着,“栖栖一旅人”一句,以“栖栖”形容诗人不安定的状态,强调了他作为旅人的身份。
“闲方谢簿领,愁转怯风尘。”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从繁忙的官场生活中解脱出来后,内心虽有片刻的宁静,但面对外界的风霜雨雪(即世事的艰难),又开始感到畏惧和忧虑。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砧杵秋声急,关山客梦频。”“砧杵”是古代妇女捣衣的声音,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秋声急”则渲染出一种紧迫感,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变化无常。“关山”代表遥远的地方,而“客梦频”则说明诗人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或思念远方的亲人,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最后,“但谙倚伏理,何处不容身。”这两句总结了诗人的思考:既然明白世事的起伏变化,那么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能找到容身之处。这既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旅人面对生活变迁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