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岑金纪(其二)
明 · 成鹫
壮志销磨春复春,雄冠抛却返儒巾。
谁知绛帐谈经者,还是当年借箸人。
谁知绛帐谈经者,还是当年借箸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曾经拥有豪情壮志,最终却选择回归书斋,投身于儒家学问的人物形象。诗中蕴含了对这位人物从武到文、从壮志未酬到淡泊名利的转变的感慨。
首句“壮志销磨春复春”,以季节更替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理想抱负的消逝,表达了岁月无情,英雄迟暮的无奈与感慨。接着,“雄冠抛却返儒巾”一句,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从战场上的英勇转而回归书斋,放下战袍,换上儒生的头巾,体现了他内心的转变和对知识的追求。
后两句“谁知绛帐谈经者,还是当年借箸人”,则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变化。绛帐,原指古代讲学的场所,这里比喻主人公在学术领域的成就;“谈经者”表明他已成为一位学者,深入探讨儒家经典。而“借箸人”则是典故,原指汉初张良借箸(筷子)为刘邦筹划策略,此处暗喻主人公过去曾是智谋之士,如今虽已不再是战场上的运筹帷幄者,但其智慧与谋略并未消失,依然在学术领域发挥着作用。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转折,展现了一个人物从武到文、从壮志未酬到淡泊名利的心路历程,既有对时光易逝、英雄迟暮的感慨,也有对知识追求和智慧传承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