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龙沙作寄刘大慎虚
唐 · 孟浩然
龙沙豫章北,九日挂帆过。
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
客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
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
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
客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
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
翻译
在龙沙和豫章之间北行,九月九日扬帆而过。当地的风俗随季节展现,湖光山色常引发我诗兴勃发。
身处异乡,谁能为我送酒?在船桨的摇曳中,我独自吟唱起歌。
歌罢,便随着流水离去,任凭夜晚的波涛汹涌。
注释
龙沙:地名,可能指黄河边的沙洲。豫章:古代地名,今江西南昌一带。
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风俗:当地的民间习惯或文化传统。
湖山:湖泊与山川。
发兴:激发诗情或兴趣。
客中:旅居他乡。
棹:船桨。
歌竟:歌唱完毕。
滔滔:形容水流滚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九月初九)乘船行驶于龙沙之滨的景象。开篇“龙沙豫章北,九日挂帆过”两句,通过对地理位置的点染和时间的明确,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旅途气氛。诗人在重阳节这一特定的时刻选择乘船行驶,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象征着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两句,则是诗人对所经之地风光和民情的观察。这里的“因时见”意味着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而“湖山发兴多”则表达了自然景色在特定时间里激发出的无限灵感。
“客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两句,流露出诗人独处异乡时的孤寂情怀。虽然身在旅途,未有知己相伴,但诗人的心中仍旧不乏欢愉之情,借助酒意,自编自唱,成就了一曲美妙的歌谣。
“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两句,则是对前述歌声和行舟渐行渐远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歌声随着水流飘散而去,与晚霞中的波光交织在一起,显得心旷神怡。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闲适自在、超然物外的情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丝旅途中的孤独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但这一切都被诗人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所接受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