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种墓
宋 · 石延年
至忠惜甘死,越塞一坟孤。
句践非王者,陶朱亦丈夫。
碑经山烧断,树带海潮枯。
泉下伍员辈,相逢相吊无。
句践非王者,陶朱亦丈夫。
碑经山烧断,树带海潮枯。
泉下伍员辈,相逢相吊无。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至忠:极度忠诚。惜:惋惜。
甘死:心甘情愿死去。
越塞:边塞。
孤:孤独。
句践:越王勾践。
非:不是。
王者:君王。
陶朱:即范蠡,因其致富被称为陶朱公。
亦:也。
丈夫:指有胆识、有作为的男子。
碑:石碑。
经:经历。
山烧:山火。
断:断裂。
树带:树木带着。
海潮:海潮。
枯:枯萎。
泉下:地下。
伍员: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后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尽。
辈:同类人。
相逢:相遇。
相吊:互相哀悼。
翻译
他忠诚至极宁愿牺牲,只留下一座孤坟在边塞。勾践虽非真正的君王,但范蠡也是有胆识的男子。
石碑历经山火焚烧已断,树木受海潮侵袭而枯萎。
地下的伍子胥等人,相互遇见只能凭吊哀悼。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石延年所作,名为《文种墓》。诗中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文种的追思和赞扬。
"至忠惜甘死,越塞一坟孤。" 这两句写出了文种的忠诚与英勇,他宁愿献出生命也不背叛自己的信念,最后在边塞之地留下孤独的一座坟墓。这不仅是对文种个人品质的肯定,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古代英雄忠烈气节的向往和赞美。
"句践非王者,陶朱亦丈夫。" 这两句中,"句践"指的是历史上的勇士,其精神并不亚于帝王之辈;而"陶朱"则是富商陶朱的代称,这里提到他也是为了强调,即便是在平民百姓中,亦有不少可歌可泣的英杰人物。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夸张,进一步凸显了文种的伟大。
"碑经山烧断,树带海潮枯。"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荒凉的自然景象,古碑被火焚毁,山林也因此而消亡;树木则因海潮侵袭而变得干枯。这既是对文种墓所处环境的刻画,也隐喻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泉下伍员辈,相逢相吊无。" 这两句中提到的"伍员辈"指的是古代忠臣伍子胥,其墓旁有清泉流过。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文种与其他忠烈之士在泉水边相遇、相会的想象,这里没有直接的情感交融,而是通过自然景物传递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交流。
总体来看,石延年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情怀和独到的艺术表达,展现了对文种忠烈之士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英雄气节、忠贞不渝主题的个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