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檄以修史趣上
明 · 于慎行
当年束发侍承明,一卧东山岁月更。
筑室还临芳草路,趋朝犹记禁钟声。
愁边四壁家如旧,病里三都赋未成。
传道长安飞诏下,兰台已注史臣名。
筑室还临芳草路,趋朝犹记禁钟声。
愁边四壁家如旧,病里三都赋未成。
传道长安飞诏下,兰台已注史臣名。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慎行所作的《部檄以修史趣上》。诗中描绘了诗人从年轻时在朝廷服务,到后来退隐东山,再到被召回继续为国效力的经历。诗中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以及对国家和历史的深沉情感。
首联“当年束发侍承明,一卧东山岁月更。”开篇即展现了诗人从少年时期便投身于国家政务,而后选择退隐东山,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里通过“束发”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年轻时的志向与决心。
颔联“筑室还临芳草路,趋朝犹记禁钟声。”进一步描述了诗人退隐后的生活状态。他虽远离了朝堂,但心中仍时刻挂念着国家大事,每当听到禁宫中的钟声,便会想起自己曾经的职责与使命。这既体现了诗人对过去官场生活的怀念,也流露出他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感。
颈联“愁边四壁家如旧,病里三都赋未成。”则转而描写诗人晚年的生活境况。尽管家中依旧保持着往日的模样,但诗人却因年老体衰,未能完成自己心中的大作——“三都赋”。这里的“三都赋”通常指汉代文学家班固的《两都赋》,此处借指诗人未完成的宏篇巨制。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遗憾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尾联“传道长安飞诏下,兰台已注史臣名。”则是对诗人最终被召回朝廷参与修史的叙述。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飞诏象征着皇帝的旨意。兰台则是古代官署名,负责编纂史书。这一联不仅点明了诗人的最终归宿,也暗示了他将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献贡献。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从青涩入仕到退隐再被重用的人生轨迹,以及其对国家、历史的深厚情感。诗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个人情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