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九月晦日二首(其二)赏析

九月晦日二首(其二)

元 · 薛汉
今年年丰谷差贱,白米应饥翳桑夫。
飞蝗是处有遗孽,未省腊前能雪无。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薛汉的《九月晦日二首(其二)》,描绘了丰收之年的粮食价格低廉,百姓因饥饿而担忧的情景。诗中通过“飞蝗”这一自然现象,暗示了灾荒的潜在威胁,同时也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严冬是否能够迎来降雪以缓解干旱的忧虑。

首句“今年年丰谷差贱”,点明了丰收的年景,粮食价格相对便宜,为下文描绘社会民生状况埋下伏笔。接着,“白米应饥翳桑夫”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百姓因粮食充足而可能产生的担忧,担心粮食虽多但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处于贫困边缘的人们。

“飞蝗是处有遗孽”一句,运用了“飞蝗”这一自然现象作为隐喻,暗示了灾荒的潜在威胁。在古代,蝗虫成灾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粮食减产,对农业和民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此处“遗孽”一词,既指飞蝗留下的灾害痕迹,也暗含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荒的忧虑。

最后,“未省腊前能雪无”一句,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严冬是否能够迎来降雪的忧虑。在古代,降雪对于缓解旱情、保障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丰收年景下百姓生活的描绘,以及对自然灾害和未来气候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薛汉通过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传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