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恒复中翰遣公郎兼中持书入山峕沙汰宽旨赋此酬之
明 · 释函是
野老归山去不辞,谁持折柬寄相思。
遣儿未肯同裴老,开社还应愧远师。
近日林梢仍向化,避人茅屋岂终移。
物情累卵同今昔,珍重篁溪石上时。
遣儿未肯同裴老,开社还应愧远师。
近日林梢仍向化,避人茅屋岂终移。
物情累卵同今昔,珍重篁溪石上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归隐山林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与外界的疏离以及内心的宁静。首联“野老归山去不辞,谁持折柬寄相思”,开篇即点出老者决然归隐山林的行动,同时以“折柬”暗示了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为全诗的情感基调定下了一个温暖而略带哀愁的基调。
颔联“遣儿未肯同裴老,开社还应愧远师”,进一步揭示了老者与外界的隔阂。他不愿让儿子参与世俗的聚会,这既是对传统礼仪的坚守,也是对自身归隐生活的坚持。同时,也暗含了对远方师长的歉意,或许是因为未能如师长所愿一同参与某种活动,流露出一种淡淡的遗憾和自责。
颈联“近日林梢仍向化,避人茅屋岂终移”,转而描写自然界的景象,林梢的生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而老者的避世生活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与自然界的规律产生了共鸣。这一联也暗示了老者的生活状态可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微妙的互动。
尾联“物情累卵同今昔,珍重篁溪石上时”,将自然界的万物比作脆弱的蛋,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同时,诗人强调要珍惜当下,无论是身处山林还是篁溪石上的时光,都值得珍视。这一联不仅深化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瞬间的珍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老者归隐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体在面对外界压力和诱惑时的选择与坚持。诗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丰富,既有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也有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