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寄净虚上人初至云门赏析

寄净虚上人初至云门

唐 · 皇甫曾
寒踪白云里,法侣自提携。
竹径通城下,松门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似武陵迷。
彷佛方知处,高峰是会稽。

注释

寒踪:寒冷的踪迹。
白云里:在白云缭绕的地方。
法侣:僧侣同伴。
提携:相伴同行。
竹径:竹林小路。
城下:城市下方。
松门:松木门。
隔水西:位于水的西边。
沃洲:古代佛教圣地。
武陵:指桃花源,暗示不迷失世俗。
迷:迷失。
彷佛:仿佛。
高峰:高峻的山峰。
会稽:古代中国东南地区的一座名山。

翻译

在寒冷的山中追踪白云,僧侣们相伴同行。
竹林小路通向城下,松木门扉位于水西边。
我们正如同当年去沃洲一样,不会像武陵人迷失方向。
仿佛才明白这所在,那座高峰就是会稽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侣初到云门山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僧侣之行的赞赏和自己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超脱。

“寒踪白云里,法侣自提携。”两句设定了整个诗篇的意境,给人以清高脱俗之感。这里的“寒踪”暗示了一种寂寞孤冷的情景,而“白云”则是中国古代常用来象征清净、高远的意象。“法侣”指的是僧侣,他们在这片纯洁的自然环境中独立自主,寻求心灵的解脱。

“竹径通城下,松门隔水西。”诗人通过对竹径和松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略带遥远的氛围。竹子常象征着谦逊、坚韧,而松树则代表了长寿与刚毅,这里它们共同营造出一幅生动的山中景象。

“方同沃洲去,不似武陵迷。”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僧侣所选择道路的肯定,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对于尘世纷扰的超然。沃洲和武陵都是地名,通过比较两个地方,诗人暗示了自己与僧侣共同追求心灵净化的愿望。

“彷佛方知处,高峰是会稽。”最后两句则是对前文意境的深化和升华。“彷佛”一词既可理解为逐渐明白,也暗含着对佛法的领悟与追求。高峰常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境界,这里的“会稽”则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汇合与沟通。

总体来看,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僧侣清净生活的赞美,以及自己对于心灵净化和精神追求的向往。